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繁衍孕育几十亿的人口,能够留下姓名的极为有限,能够被大家广为流传的更为可数。
我并不希求成为其中之一,我更希望能够对他们有更加清楚的认知,能够感受历史,靠近名人,而非对我只是个人名。
都说“闻名不如见面”,偶然间拜谒刘禹锡的墓可以说是一次心灵的洗涤。
此前,刘禹锡于我而言就是个与他人无异的名字,能记起的就是《陋室铭》的传世。至于其中意境则是不甚了了,对其他脍炙人口的文章也是知之甚少。
虽是偶然,想必也是一种必然,我们在禹锡园里相遇。气宇轩昂的铜像、规模宏大的墓冢、脍炙人口的文章,公园内处处展现着刘禹锡的点点滴滴,让我不由地不去了解这位“陌生”的名人。
打开百度百科,刘禹锡的词条下记录着名人的足迹。
刘禹锡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躲在屋檐下,永远无法感受到雨中奔跑人淋雨的感受。你可能以为会很爽,却不知行者的焦虑;你可能以为会很糟,却不知行者的畅意。《庄子·秋水》中有言“夏虫语冰”,意思是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
因此,不了解事物,又何谈感受呢。
我也曾经梦想过能够回到古代,去体悟古人生活的点点滴滴。亦想穿越回到中唐时期,亲身感受那种朝野倾轧、忠臣气节的悲欢离合。不过,这仅仅在影视作品中可以实现。
小时候,语文老师给我们讲解课文之前,总要给我们讲讲作者所处的历史时代,及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以期增加我们对于作者、文章的感性认识,能够更好地品读文章。可惜,我们都辜负了老师的好意。
时至今日,方知亲近古人,了解古人的好方法,还是先从研读古人的诗词着手,从字里行间体味古人当时的境况,感受古人当时的心境,品鉴古人当时的气节。今天,我们先从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词开始本次的旅程。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白居易的赠诗中,其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
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译文注释:
巴山楚水凄凉之地,二十三年默默谪居。只能吹笛赋诗,空自惆怅不已。回来物是人非,我像烂柯之人。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逢春。今日听你高歌一曲,暂借杯酒振作精神。
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显示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表现了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居易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白居易的赠诗中,其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饱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
“惺惺相惜”,说的就是刘白的深情厚谊,彼此为对方在幽暗的路上点亮一盏微弱的心灯。
我们深深地为之折服。
斯人已逝,浩气长存;忠贞不阿,精神永在;禹锡玉兮,惟吾德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