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来这两天想给自己放个假,不学习也不码字。但是我的室友们总能给我一些灵感,她们的言论总能让我瞠目结舌。所以马上拿起电脑爬到床上开始码字。
在我准备去洗澡之际,有个室友突然问了一个问题:
“你们准备什么时候死?”
“暂时先活到30岁吧”“我也是”
我怕我理解错了,决定问清楚一点
“你们的意思是到了三十岁没有其他意外,你们就自杀?!”
“如果到时候生活的很不好,不如愿的话,可能吧”
“啊?!”
“就是先计划到三十岁嘛”

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就很纳闷这个问题有什么值得问的,难道不是没有意外的话活到老死吗?没想到室友们如此认真的回答了。我真的惊呆了,二十左右岁数的人做出这样的回答。
“那三十岁能不能过上好日子,还不是得自己去好好争取的?”我说
“是啊,可是感觉自己可能不太行。感觉自己不努力,就是感觉努力不起来,没什么动力,所以三十岁想要过上我自己想要的生活,估计有点难。”
“是啊!像很多人说的要实现人生价值,我觉得就是屁话。我觉得我只要对自己负责就好了,为什么要取悦别人。”
听到这里我虽然很赞同她们说对自己负责,不要一味取他人这一点。但是结合前面说的,不免会发现有些漏洞。
既然认为对自己负责就好了,那么她们真的有对活了二十几年的自己负责吗?
已经意识到自己不努力,却只顾看着不能控制的因素,从而困住自己无法前行?
这让我想到我最近看的一本书——《了不起的我》讲到的,人之所以焦虑却苦苦不能逃脱,就是因为人的大脑在面临抉择的时候,常常会比较偏向思考哪一边更重要,而不是思考哪部分是自己能控制的,哪部分是不能控制的。如果以重要性去作为衡量选择的标准,当遇到双方都是很重要的事物的时候,就会难以抉择从而拖延时间,逐渐焦虑。
但是去考虑哪些是自己能控制的,然后先从这些能控制的部分着手,那些不能控制的部分也会慢慢的在掌握之中。(关于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我们月底见)
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真的很想摁住我室友的头说:“都给我看,好好看,少看点没营养的小说了,都大三了,还丧”(可是我怂)
“我觉得我以后可能就租个小房子,最好可以有一个可以不用出门的工作,然后买好多睡衣,过着点外卖的生活。”
大家都是这样,刚来大学的时候元气满满,信誓旦旦的说要干出什么大事,以后要怎样怎样。但慢慢地欲求也就越来越低。我也不例外。
想起上课的时候老师说现在日本已经进入低欲望社会,而中国现在的状况就好比日本当年的泡沫经济时代。
但是怎么觉得这种低欲望的态度就发生在我身边,包括自己某方面也是这样。
在高中,我曾经幻想自己也像电视剧里的上班族,每天清晨起床挤地铁,打卡上班,似乎是一种不错的体验。
后来认清了自己的本质和上班族的辛酸。就再也不觉得那种幻想是一种美好了。你们会说,没有什么工作不累的,我承认。因此我会竭尽全力选择我热爱的。
是的,我也想拥有一份可以在家就能进行的工作,所以我正在努力的好好运营“往往数日”,同时也正是因为自己热爱的,所以拥有持续的张力和行动力。
“其实也不是不热爱生活,就是...”室友欲言又止。
我知道她们很想热爱生活,但是觉得很难,是吗?
那就振作起来啊,想想什么是自己能够控制的,从现在开始。
你们一定可以冲破30岁的魔咒的,况且现在也才20岁呢~我们一起加油!

文 | qiko
图 | 网络
编辑 | qiko
“愿我们向往而宁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