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哪件事时,你发现仅仅有兴趣是不够的?——题记:《惜福阅历(Sisyphe Calendar)》2020.03.29
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反过来问:哪件事时仅靠兴趣就能完成的?也许小时候那些看起来很好玩,且并不复杂的事情,是可以仅靠兴趣就能够完成的。
长大以后的很多事情,回想起来会说“那是因为我喜欢”,但真正做的时候,总会有那么一些瞬间,是需要其他的东西支撑,才能够坚持下来——或者是“我可以”的自我信念,或者是胜负欲,或者只是跟别人赌一口气,或者,只是不愿意前功尽弃。在这些事情上,兴趣,只是一个开端。有了这个开端,后面的路,如果走到最后,你会告诉自己,因为我选了一条自己喜欢的路;如果没有走到最后,你会告诉自己,那是因为我不再喜欢了。
这样简单的归因,其实有些危险。我们其实应该再深入思考一步:那些最终完成了的喜欢的事情,真的,只是靠兴趣就完成了吗?而那些最终放弃了的喜欢,兴趣又是怎么一步一步被消磨掉的呢?
那就不妨来理一理这些年坚持下来和放弃了的兴趣。以大学时为例吧。
大学时坚持了下来的,除了跆拳道,似乎没别的了。
跆拳道这件事情,每周两次训练是坚持不了的,课多,时间不允许;每周一次有时候也是坚持不了的,总会莫名其妙地有些受伤啦、不舒服啦,甚至夏天洗澡不方便之类的理由。但每月两次是底线。坚持了两年以后,最后体育课选到了跆拳道课,居然被老师评价为“喜欢吃苦”的学生时,我义正辞严地反驳:“不,我只是喜欢”。——现在想想,说“只是喜欢”的我,习惯性的屏蔽了那些“要不要去训练”的纠结,以及被道长拖去干活时的不情愿。
那么到底是为什么能够坚持到红带呢?工作保研期间,有一次一个悍不畏死的小师弟问了一个大家都很感兴趣的问题:“你们跆拳道协会的人是不是都很暴力?”在其他人倒吸凉气的声音中,我第一个想到的是,我练的不是跆拳,是跆拳道啊,所谓“道”,跆拳道精神那十二个字也是不时要被教练提问的——礼义廉耻、克己忍耐、百折不屈——跆拳道,我练来也是为了修身养性呀。一时,拉韧带的酸爽,训练的疲惫,受伤的痛都从脑海中浮现,我明白了老师说我喜欢“吃苦”的原因。这些苦,不是我喜欢的,对跆拳道的兴趣让我忍痛交了第一次训练费,去见识练一个月的跆拳道是什么感觉,一个月后渐入佳境,我喜欢的不再是跆拳道这件事情,而是社团里的氛围和有所收获的成就感,一年后帮着道长做一些社团管理的事情,靠的也不是喜欢,而是希望这些人能够在课业负担之外永远一起挥汗如雨,嬉笑玩闹地轻松着。做了前辈,不能荒废练习,这又是另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支撑着至少每月两次的练习。而除了兴趣之外的其他这些东西,才是足以写入人生履历的我的成长与收获。
除了跆拳道协会,还参加了志愿讲解服务、记者团、兼职家教等等等等课外活动。志愿讲解一年,记者团两年,兼职家教两年。随着课业日重,最后一个个都没有坚持到毕业。
志愿讲解这件事情,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哺乳动物展厅,没有爬行动物馆(有恐龙)那么有意思,但也有黄河象撑场子,也有不少有意思的知识。第一次兴奋地背完了五六页讲稿,20分钟一圈;第二次完善,一圈下来讲了40分钟,到后来带着孩子的家长都在催能不能快点;第三次还带着一些热情,第四次就只觉得疲惫,第五次都不知道怎么讲完的。后来,就再也没有轮到我去。当一开始的兴趣变成了后来机械重复的无聊,这件事情,就大体到头了。后来再有朋友来北京玩,我也会带他们去自然馆,再给他们讲一遍古哺乳动物展厅。我对这件事情还是有兴趣的,但是当这件事情需要等待安排,当这种讲解遭遇听者的不耐烦,甚至大半天没有参观者,它离“兴趣”的距离就开始远了。当我放弃它,我放弃的是没有成就感的等待。
综上所述,当你想明白了那些完成了的事,让你坚持下来的除了兴趣还有什么;以及那些你放弃了的事,让你失去兴趣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坚持下来或是放弃了的事情才能够让你更加明白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对未来有什么期待。
PS:这一页日历上的书摘是蒋梦麟《西湖》的句子:“理想、希望和意志可说是决定一生枯荣的最重要的因素。教育如果不能启发一个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单单强调学生的兴趣,那是舍本逐末的办法。只有以启发理想为主、培养兴趣为辅时,兴趣才能成为教育上的一个重要因素。”颇有可想,回头再聊。
� x�v��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