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所写: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许有一天我老了,我会回到家乡,在小河旁盖一栋房子,养一些鸡鸭鹅狗。篱笆院里,会有一张竹椅,和一张安静的书桌。
记忆里的月亮总是那样清白,辉光漫洒,铺陈了一地的相思。许多人、许多事都在我单薄的青春里被淹没,再回首,山水依旧,却无岁月可回头。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人长大了,总是要承受一些别离,所以总是珍惜能和家人在一起的日子。父母在,人生尚有来路,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苏东坡中进士,尚未来得及施展拳脚,苏母便过世了,他和弟弟苏辙回乡守孝三年。
嘉祐六年,苏东坡在欧阳修的举荐下,参加了制科考试,策论得百年第一,签书凤翔府判官。
三年后,苏东坡的妻子王弗病逝,次年父亲苏洵也故去了。
人生10年,弹指一挥间,回首望去,团团圆圆的一家人只剩下了苏轼和苏辙,所以苏东坡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出朝后,主动要求封官的地点离苏辙近一点。
遗憾的是,朝廷未允。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一晃,又一个10年过去了,适逢中秋,苏东坡因思子由(苏辙),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苏东坡改知徐州,此时苏辙也由齐州掌书记改官著作佐郎,签书应天府判官,两个人终于在相见,一起度过了一个中秋节。
为此,苏东坡写下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首。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出自苏轼的《阳关曲 · 中秋月》
苏东坡这首诗,作于1077年8月15,苏辙履任途中于徐州和苏东坡相聚,不过很快又要分离。此时,他们兄弟已经整整7年没有见过面了,苏东坡感怀岁月,故作诗寄怀。
阳关曲:本名“渭城曲”,近世又歌入《小秦王》,按唐教坊记,有《小秦王曲》,即《秦王小破阵乐》也,属坐部伎;
中秋之月,本是团圆之夜,奈何亦有广寒宫之清冷,相聚别离总是匆匆,不知明年的今日,此情此景是否还在。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诗文大意可解为:
夜幕垂下,云气收尽,清冷的月光生出许多寒意,满天繁星闪烁的银河,围绕那皎白如玉盘的月亮无声流转。
这样的情景,一生中能见几回,白云苍狗,世事多变,等到明年的中秋,不知道又要在哪里睹月思人。
苏东坡这首诗,写的比较悲凉,一是这些年来,他始终颠沛流离,四处为官,二是因为苏辙中秋过后就要去赴任了,再相见遥遥无期。
人生的无奈就在于你无法掌控这些变化,哪怕遇良辰美景,也无法长留,最后都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变成斑驳的回忆。
苏东坡这首诗,用了7年时间来书写,然而相聚匆匆,人生又能有几个7年?
一些想见的人,就要去见,不要管山水漫漫、路途遥远,我们都要学会惜缘、惜人、惜福,不让人生留太多遗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