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22-11-22 11:30 发表于四川
果实成熟,从树上掉落,和树便没有任何关系,人人都可以享受果实的美味,而无需在意它是从哪棵树上落下来的。
——题记
他们被恐惧和欲望支配,分不清什么是现实,什么是想象。现实只有一个,除了投入应对,别无其他;想象有无数个,陷入其中,心怀激荡。
一个人对事态的反应如何,在于他的心量格局,心量越大,看到的越多,容纳地越多,越稳定平静;心量越小,看到的越少,容纳地越少,越跌宕起伏。
知识如同树叶,它发芽、生长、茂盛、枯萎,随着自身和环境变化而迭代更新,知识是流动的并非稳固的,倘若死守知识,必然压垮树干,连累树身。你之所以成为老师,不是你手中握有的知识,而是你的方法,你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态度,知识是无法复制,无法教授的,它的样貌取决于学习知识的独立个体,它是结果并非目的。学习是一以贯之的,离不开思考、操作、反思的反复过程,掌握了方法,如同大树能够吸取养料,逐渐开枝散叶,而对于不同的树,你怎么去要求他们要长出完全相同的树叶呢?
这辈子,你只能活成自己,完全接受自己,是树就活成树的样子,是草就活成草的样子,是宝石就活成宝石的样子,是粪便就活成粪便的样子,顺乎自然,向阳而生,不要让那扭曲局限的头脑禁锢了你原本舒服的状态。
一个完全接纳自己的人又如何与他人冲突呢?这些冲突不正是随时在提醒你还不够接纳自己吗?
自传(冯至)
三十年代我否定过我二十年代的诗歌,
五十年代我否定过我四十年代的创作,
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把过去的一切都说成错。
八十年代又悔恨否定的事物怎么那么多,
于是又否定了过去的那些否定。
我这一生都像是在“否定”里生活,
纵使否定的否定里也有肯定。
到底应该肯定什么,否定什么?
进入了九十年代,要有些清醒,
才明白,人生最难得到的是“自知之明”
《生命之书》 《瓦尔登湖》
(写在文后:你有你的生活,我也有我的,每个人的生活不需要刻意交集,各自安好才是真。每个人过好自己的生活其实就已经很难得了。《道德经》中“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岂是字面上的肤浅理解,需要多高的道德境界才可以达到,我们需要透过形式真正看到本质,同一句话可深可浅,如何理解显现不同的真心。但请相信,即便是没有联系,连接却一直都在。
如果你真的想向我请教什么,不仅仅只是当你有问题时想起来问我,在平时也关注我的动态,做过我所做过的思考,那比你问我所获得的信息量大太多,这是我所给答案的来由,离开这些什么都不是,甚至即便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也不认识我。
诗和美景并不在远方,生活早已呈现无与伦比的精彩,只有细致入微的体验者才能发现。否则,即便粗糙的你走到天涯海角又如何?
因为虚幻的想象盲目追随别人的脚步,忽略自身成长应该有的独特轨迹,又将会得到什么?
或许我们最终才会发现,我就是那个美景,我就是诗,祝一切安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