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一个亲戚聊天,她告诉我她过得很苦。丈夫在去年去世,一个人带着孩子,需要养车、上班、养孩子。每个月到手的工资只有三千元多点。我已经累了,什么也不想说了。于是我结束了和她的谈话。我知道我给不了她任何的帮助,她带给我的总是“别人都好,就我不好”。我理解不了她的世界,于是我将她请出我的世界。
她是我认识的女孩子中少有聪明的,情商也高。小时候,邻居们看到她,总是称赞她。从小学到初中后来中专,除了学习,她经常忙着交朋友。她的生活中,学习可以晚些,但是朋友召唤,随时都有时间。按照现在生活得逻辑,智商情商高的人,必定是人生的赢家。可是,她偏偏缺少了一点坚持,一份吃苦耐劳。读书的时候,其他同学都在苦苦的读书,她和几个同学组成了小团队。大家经常在一起玩耍,一起朦胧。后来读中专,父母每个月给她300元钱。这个钱不多,但是每天在食堂吃饭还是可以的。但是她不。那时候学校门口卖烤红薯,她每天买烤红薯吃。半个月刚到,钱花玩了。后来结婚生孩子,她遇到了困难。家里没有人在孕期照顾她。于是她在怀孕六个月辞职。夫妻俩人一起回到乡下婆婆家待产。孩子半岁了,她才回到了生活的城市,丈夫上班,她在家带孩子。她常常告诉我生活很苦,但是从来没有考虑怎么去度过这些困难。也谈不上为将来做任何的打算。后来孩子慢慢上了幼儿园,她才开始工作,可是她已经三十多岁了,还没有合适的工作经验。于是她找到了我,我帮她找了一份车间的工作。开始去工作的时候,她说会好好地工作。可是工作了一段时间,告诉我车间太苦了,不愿意干了,让我帮助留意一份合适的工作。后来在干了两年后,去了另外一家公司做业务。业务没有做成精英,她看到我由于工作变动,工作较之前好了,她要我将她弄到公司。但是我能力有限,所以这事也就算了。去年丈夫去世,丈夫单位接收了她为正式员工。刚上班的时候,她觉得自豪,高兴。可是大半年过去了,她告诉我不好。工资只有三千元左右,没有车补、没有电话费报销。三千元的工资太少了。养不起孩子,养不起车子。
仔细回想起她的这些生活经历,我觉得无语。生活中,经常看到这样的人,他们不断的抱怨。他们羡慕朋友今天开车去看了黄果树瀑布,明天飞到了三亚,欣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看到朋友晒旅游,她羡慕;看到朋友深夜放毒,她独自哀怨自己的艰辛;看到别人家的孩子的好书法,她二话不说为自己的孩子报名XX书法班。可是,这样的生活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吗?这种生活是否适合真的适合她吗?实际上,一直困惑,我需要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我所需要的?像离职女教师一样,说走就走呢?还是过上李湘那样,通过第二次好好的投胎,过上富太太的生活后,才是好的人生?或者学习邓文迪,在自我提升的同时,凭借合适的平台,走上成功之路?
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有着如上的困惑。他们搞不懂自己的需求,只是需要好的生活,尊贵的、高品质的、精致的生活。可是什么是好的精致的生活?能够在俏江南吃一顿大餐就是好的生活?还是能够常常去专卖店买品牌衣服,就是好的生活?这个社会的资源有限,不可能每个人都可以每天这样的生活的。实际上,肆无忌惮的生活最终必将回归平淡,我们除了平淡的接受命运的安排,别无他法。
也许我们买不起LV的包包,也许我们买不起施华洛维奇的项链。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挑选一个合适的包包,围上一条别具一格的项链,也同样过着不一样的生活。钱钟书在《写在人生边上》这本书中写道:“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的好,或者菜和你口味,主要因为你欣赏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于肉体的感觉。”不要将生存的欲望定义的太高,勿忘初心。下班后,从花店里买回一朵百合,将花儿插放在餐厅的桌上。然后烧上一桌好菜,和丈夫、孩子一起享受着片刻的宁静。吃完饭,拉着孩子的手,陪着丈夫,一起在湘江风光带走走,欣赏落日余晖,何尝不是别具一格的高品质生活。
我帮不了她,终究三观不合。我也不愿意总是听到这些抱怨。人生本来就很苦了,何不让自己开心的生活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