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学生回来看望老师,还送了老师小小的礼物,其中一个是初三转走到别的学校去读了,一个是一直在我校就读到毕业的,两个都是女生,都特别有心,细腻,重情,又让我小小感动了一下,她们两的礼物给让我发现:教育教学当中,真的并不是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课本与课堂之外的细节,这才是足以练习师生情感的纽带,也是留在学生心目中永久的东西。
她们两的礼物满满的细节,而且画面感极强,让人很容易回到当初逝去的时光岁月之中:
![](https://img.haomeiwen.com/i28923471/71a022049ac34240.png)
甲学生是我教她初一初二两年,然后初三转学到别的学校去读了。第一封信就是她送我的,在信中写到了我的教学方式,主要是让学生大量阅读与写作。自从读了管建刚老师的作文教学改革系列书籍与福建大学教授的语文教学名著《语文:表现与存在》后,对在语文教学的本质有了更深刻与更坚定的自信,语文老师教语文不是叫教材而是合理优化取舍地用教材——发挥教材的“桥梁”作用来交学生基本的语文基本知识和阅读、写作,培养与形成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兴趣,在学生心中种下一颗语文语文学习的优良种子,以便他们离开学校走向社会能自觉运用语文,为学生未来长足的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每周共七节语文课,我每天上一节语文课,一周共五节,精选教材课文精讲静练。剩下的两节语文课,开展课外书自主自由阅读,实行课外阅读课程化,获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如果说我每周上得最好最安静最投入的一节课,那就非每周的阅读课莫属了。我只要让学生自选课外书自主自由读起来就行了,当然,其次就是我在讲台上也手捧着书共同陪读,这不是形式,而是实质上的师生共读,两年如一日,我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与“水滴石穿”的假以时日,学生一定会爱上阅读,事实上,在我带的两个班,图书角一幕,初中部所有班级中永远是书籍最多的,而两年后的今日,无论是在课间还是在闲暇时,只要一有时间,学生就会手捧书籍如饥似渴地读起来,这是我心中暗自窃喜并引以为傲的事情。这就是甲学生信中写的教学方式:以读促教、以读促写。我自以为语文课堂上用教材课文也主要是要介绍相关的书籍为主,把学生引进阅读的广阔天地,带学生进入喜欢阅读的书海。只有这样的语文学习,才是真正的语文学习,才不会枯燥乏味。
其次,她在信中写到:八年级写的随便,很开心您认真看完后点评。那是我从初一入学以来,觉得促进学生写作的最好方式是让学生写日记(随笔)。其一是日记的方式内容不受限制,很有包容性,无所不可写;其二是很多的体裁都可以用日记体进行写;其三也是最重要的是对于害怕写作的绝大部分学生而言,日记内容可以只写一句话,只要写起来就可以,没有任何压力,于是,在学生开始写日记后,每天我看完后都会进行鼓励表扬性的点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信心和日记写作的积极性,不仅在日记本上相互交流,还在每一节课前5分钟,抽取几位学生的佳作进行泛读表扬,哪怕是一个写得好句子而已。最后就是我自己在两个班上创作了一个发表学生日记佳作的平台《星火》刊物,把他们写得好的作品,甚至一个号的句子也发表,以此多重表扬与鼓励,想尽千方百计提高与促进学生写作兴趣与积极性。功夫不负有心人,两三年的坚持,虽然花费了巨大的精力,但是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仅仅凭一己之力,《星火》期刊就出刊21期。
这件事,让我更坚信:写作,作为一种软实力,看不见摸不住,在虚中实在的能力,只能依靠牵引而不能强求,而作为牵引的最好最可靠的方式就是毫不吝啬的鼓励与表扬。
这样的教学生涯的细节,在看到学生的信时,心间一阵温热的细流缓缓袭过,无比欣慰。当初,自己默默坚守《星火》期刊的编辑、校对、审稿等一系列的辛苦,还以为无数个中午休息时间的牺牲,没有学生会感受到。我曾在学生快要毕业的时候说过:希望大家把我在课堂上讲过的所有知识忘得一干二净的时候,还能时刻去阅读,也常常能写写,那就是对我最美好的记忆。不记得是谁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是你当你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后剩下的东西。对于语文学习尤其如此:“功夫在诗外”。
而乙学生送的是一个简笔画:我上课时候的一个细节,也就是甲学生说的“板书也超板正”。画面内容上不难看出上学时候的背景,那是2022年疫情时期,师生都带着口罩。学生认真听着老师上课,老师非常投入的讲课的细节。其实。这幅画并非今天送给我的,而是疫情其间的以此上课后,乙学生走向讲台开心地交给我的,并非常调皮可爱地告诉我:老师,我送你一幅画。记得当时我看了就非常开心,也非常喜欢。今天她另外送给了我一副彩色的叶子画作,看见上面没有署名,我让她给写上了名字。当初,她也是班上最喜欢读书和写作很不错的学生。每次我都和她以及另一个和她玩得好的学生,那个学生阅读与写作一直到初三都没有断过,文笔是非常不错,在当初还是初一的时候,就在区里的“小论文比赛”中荣获二等奖,这是我教的学生六年来首次获得此奖项。后来也就是到了初二,乙学生在思想上有点放松,读书与写作都有了松懈,成绩也明显下滑,我还因此单独找她谈过几次话。也许,她也是因为我对她 的重视,在心里默默感念,或许就是我们在三年来的日常教学生活中,点滴积累起来的师生情,在离别时刻的骤然升华吧。
我曾讲过,细节,是文章的血肉,以致是灵魂;其实,在生活中,也不例外,教育中更是如此,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很重要的东西,比如知识、成绩,离开学校后,不久就忘了,然而,这样的一些日常细节,我们也许根本就没有在意,事后或许也不记得了,但是,它们却能在学生当中永久留存,不断温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