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理治疗师,心理健康从业者大家是不是有许多好奇,这份职业到底面临着什么,他们是如何成长?他们是否经历困顿艰难的时刻?那些人更容易主动去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否真的有效果?如果说《蛤蟆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是绘本说明书,那《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就是侦探小说,剥洋葱似的跟随角色的故事,心理咨询师李松蔚说读这本书的过程就是在灵魂的方寸之间一寸寸探索在我的痛苦之下,是否还有什么更接近本质的东西?
这本书用了几个虚虚实实的人物:双重身份的洛莉,他既要帮别人解决问题的咨询师,又是亲身求助心理咨询的来访者!她的来访者们:自恋,挑剔,失去儿子的约翰;30多岁面临死亡的朱莉;年近70,拥有幸福恐惧症的瑞塔以及他的爱情亲情故事;拥有述情障碍的夏洛特……还有洛莉的心理治疗师温德尔!
我们先来看看约翰的故事,我们身边是否有这样的人,他认为别人都是蠢货,入睡困难,无法与妻子和谐相处,周遭的人令他心烦,书中的约翰就是这样。
一开始在心理治疗师洛莉面前,经常使用手机,言语带刺,经常呼唤她为应召女郎,洛莉每次跟他进行心理谈话,都会给自己做心理建设:每个人都有可爱之处。深藏在他盛怒之下的,其实是一片柔情。默念咒语:要心怀慈悲,要心怀慈悲,要心怀慈悲……
洛莉对约翰的童年十分好奇,因为他表现出强烈的自恋,他以自我为中心,过分防御贬低他人,总想主导谈话以及相信自己拥有特权,简而言之就是他的种种混蛋行为完全符合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因为自恋型的人格很难清晰的看清自己和他人,所以被认为不适合进行内省式,洞察式治疗,但洛莉不以为意,她不想因为一个诊断就放弃一人。
我们来看看他们最初的对话:
“我的天呐,我都说了不要蛋黄酱,你看看这个”他先开三明治给我看里面的蛋黄酱,另一只手正要伸向他的手机,我给了一个眼神提醒他不能用手机这条规定,他的脸涨的通红,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也会冲我吼叫,不过他只是蹦出一个词,蠢货!
“我吗?”我问。
“你什么?”
“你说过你的上一任治疗师很友善,但愚蠢,我也是友善的蠢货吗?”
“不,完全不是,他说。”
我很欣慰,他终于能认可一个人不是蠢货了!
“谢谢你!”我说。
“谢我什么”
“谢谢你说我不是个蠢货!”
“我不是这个意思,他回答到,我是说你并不友善,你都不让我用手机打给那个往我三明治里放蛋黄酱的蠢货!”
“所以我是个刻薄的蠢货!”
他咧嘴一笑,笑起来的时候眼睛里闪着光,还露出了酒窝,这让我在一瞬间看到他潜在的魅力。“这么说吧,刻薄那是毋庸置疑了,至于是不是蠢货,那还不好说”他打趣的说道,我也回以微笑。
“好吧,我说至少你还愿意花功夫先了解我,对此我表示感激!”
洛莉尝试和他套近乎,这让他坐立不安,他拼了命想要逃离这个与人产生交流的时刻,为此他甚至开始大口大口的嚼起那个放了蛋黄酱的三明治,同时将目光偏向别处。
但他并不是和我较劲,我能理解,我感觉顽石出现了一个细小的豁口,让你觉得我很刻薄,这我得道歉,但我猜想约翰之所以这么挖苦和我和50分钟的治疗,其原因和大多数人一样,他其实希望能多待一会儿,但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而且如果自己承认自己心存依赖,又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太脆弱了。
后来在洛莉的无条件的关注和陪伴下,约翰一步步卸下心房,洛莉陪着他情绪由愤怒转向悲伤,他开始讨论他的妻子玛戈,口误把小女儿的名字说成了盖比,再下一次治疗才知道是约翰开车时出车祸,儿子盖比当场去世。
再后来约翰终于没有逃避这个问题,分享了他的梦境,他梦见他儿子盖比长到了16岁,想起他六岁失去母亲,约翰不允许任何人触碰他的感情,也不允许自己的感情触动任何人,所以他在一个原本就与人隔绝的处境中更加孤立无援。
他分享着他惊醒后,他大声喊着“爸”,那是盖比说的最后一个字。他当时没有哭,直到洛莉说,你的妻子这么容易哭,是因为她长久以来一直承担着双份的悲伤。她不仅为自己而哭,也把你的那份悲伤哭了出来。约翰开始哭泣,起初是几滴,很快就成了一泻千里的瀑布,这些眼泪他强忍了六年,也许忍了超过三十年。
当我们面对那些无法言说的痛楚,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方法来保护自己,比如说把自己唾弃的自我从心里剥离,再塑造一个带有自恋特质的假象,把不想要的那部分自我隐藏在假象的背后,你会对自己说:“是的,悲剧确实发生了,但我没事儿,没有什么能伤害我,因为我很特别,我是天降惊喜。”但约翰还是个小男孩的时候,他就是将母亲留给他的美好回忆当做盾牌将自己保护起来,保护自己不受活中不可预知的恐怖危险,或许他在成人之后也是用这种方式安抚自己的,在盖比死后,他执着于塑造自己特殊的形象,因为支撑他活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真理就是他是一个特别的存在,而他身边都是蠢货。
洛莉像他保证说他不是情绪崩溃,而是在破茧重生。
心理治疗的后阶段,约翰回忆起盖比去世的记忆,又说担心太爱刚出生的女儿,像是背叛了盖比,那种悲伤的情绪反而更糟糕,洛莉说“悲伤才是你和盖比之间的纽带?如果你快乐起来了,就没法继续悲伤。”约翰意识到他和妻子的婚姻也一直受到这件事的影响,他想为这件事情收尾。
书中提到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提出了著名的哀伤五段论,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但很多人不知道这个模型最初描述的是离患绝症的病人如何接受自己的死亡一直到几十年之后,这个模型才被应用到更广义的悲伤场景中,当一个人的生命临近尾声的时候,他确实需要接受这个事实,但对于要继续面对生活人来说,被迫接受一些现实也许会让他们感觉更糟,就好像都已经这么久了,我应该让他翻篇了,我不懂为什么都过去这么多年了,我还是会莫名其妙的哭起来,再说爱与丧失怎么可能有一个终点呢?即使有,我们会愿意走到那一步吗?深爱的代价就是会更深刻的感受到悲伤和痛苦但这也是一种恩赐,是鲜活的生命才能拥有的恩赐,如果我们不能再体会任何情感,那我们就该为自己的将死而悲哀了。
但还是很多人为了结束困境而寻求心理治疗,他们内心呼喊着请把我脱离这种感受吧,但他们最终会发现你要把一种情绪调到静音状态,就必须把其他情绪也调到静音状态你想要把痛苦调成静音,那你就不得不把快乐也调成静音。
约翰以为自己像个行尸走肉,但就在盖比离开一周以后,他和女儿笑着闹着她的笑声让自己都感到吃惊一周之前他才失去了儿子,这笑声真的从她自己的身体发出来的吗?
哈弗的研究员丹尼尔吉尔伯特在一系列研究中发现,人们在应对生活中出现的挑战时,无论是遇到毁灭性的灾难,比如自己变成残疾人或者失去所爱的人还是在一些生活的难题,离婚或者是生病都比自己预想中要表现的好人们以为自己不会再笑了,但他们还是会的,人们以为自己不会再爱了,但他们还是会的。
李松蔚说所有人的故事说到底都是同一件事,我们无法逃避痛苦,只能承认,承认本身就是最隐蔽也最关键的改变!
作者说,在这个改变的过程中,你需要无条件关注你的人来参与和引领你看见痛苦,每个人都需要听到另一个的声音,对他说,我相信你,我能在你身上看到连你自己都没看到的可能性,我能预见到一些变化即将发生在心理治疗中,我们都是在和别人的关系中成长的,我们会说让我们来重新编写你的故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