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创造无限可能》的作者是朱永新教授,他主要从教师、学校、家庭教育三个方面阐述一个观点:无限相信教师与孩子的潜力,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非常赞同作者的观点:一定要相信孩子与学生的潜力,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给你一个精彩;你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创造无数辉煌。
作为一名母亲,也是一名教师,我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母亲和优秀的教师,也一直在这条路上快乐地探索前行,寻找成功的秘籍。
最近我在这本书上找到了答案,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母亲,一定要学习张海迪、爱迪生、卡尔.威特父母的教育经验,学习相关的家庭教育学知识,将所学知识和经验用于实践中。
一、努力完善自我,成为高素质的家长
1、提升自我,学习相关的教育学知识
今年《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执行,并鼓励家长“持证上岗”,学习家庭教育指导师课程,用科学的理论+亲身实践武装自己,去养育自己的孩子。
前年暑假,我专门跑到郑州参加了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并通过学习培训考取了《家庭教育指导师》证书,成为一名持证上岗的家长。
2、以身作则,创设爱阅读的家庭氛围
父母有多少时间在家读书,家中有多少书,决定着一个家庭的学习氛围,也决定着这个家庭中的孩子未来成长的高度。
书柜里不仅有儿童绘本,还有我的课外书、专业书,大部分都是教育类、心理学、人物传记方面的书籍。
平时在家闲时无聊的时候,我会坐在沙发上看书,优优在客厅里自己玩耍,有时也会自己读绘本欣赏。
二、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相信孩子的无限潜力
1、培养孩子的优良品格和良好心理素质
(1)培养儿童优良品格的最终目的是要让他们形成自己的原则,从而达到自律。只有通过孩子内心的自我约束,才能让好的行为成为孩子的自觉。
我家女儿自从开始学钢琴,我就培养她每天回家先练琴的习惯,一首曲子至少弹五遍。学了半年后,不管我是否监督在家,她总会自觉地弹琴,养成了习惯。优优看电视最多看两集动画片,然后自觉地告诉小爱“小爱同学,关闭电视。”
(2)父母只有教会孩子自我控制,才能使他们以冷静的心态面对突发的事件。
我的心理素质比较差,遇到意外事情,总是一惊一乍,优优小时候很害怕,现在她长大了还会反过来安慰我。这方面是我需要学习改进的,以后我要装作很淡定的样子,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2、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1)我们应该让孩子从家庭小事做起,从简单的集体劳动做起,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从小就可以培养孩子做简单的家务,比如收拾餐桌、扫地、整理玩具、洗袜子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孩子来说不仅仅是锻炼,更是能力的认可。
(2)老威特和妻子每天都要留一段时间听卡尔讲今天发生了什么事。从卡尔三岁时起,老威特就让他参加家庭会议,并让他说出自己的想法。
女儿小的时候特别想组织一个长期的家庭会议,因为种种原因不了了之,连第一次都没有开始,现在又有了想举办的想法,一定要有具体的计划方案。
3.挖掘孩子的潜力,培养孩子的特长
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是的孩子,只有不是的父母。”父母对孩子要有耐心,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对孩子失去信心。鼓励孩子在各项活动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和风采。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认为一定要加强学习,争取成为“心中的理想老师”,学习孙维刚、刘京海、苏静、马文.柯林斯老师的教育经验和故事,打造适合自己的精彩课堂,成为一名学生喜欢、教师佩服、家长满意、领导放心的优秀教师。
三、不断学习,向“心中的理想教师”靠近
1、勤于学习,不断反思自我
波斯纳说“成长=经验+反思”。我们一定要做一个教育的有心人,经常问自己“这节课上得怎么样?学生能接受多少?我还能有什么改进和创新呢?”
要想成为名师,一定要坚持写教育随笔,哪怕一个星期写一篇也要坚持下去,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记录自己的成长,把这一颗颗“珍珠”穿起来,连缀成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
2、心怀梦想,不断挑战自我
一个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会做梦的教师。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内涵与主题都不相同。
我是一名初三化学教师,每年都是教初三,课本虽然是一样的,但是我总是希望每一年教的内容都是新的,总是跟着时代接轨,有着新鲜的主题。每年制作新的课件、新的教学设计,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充分融合,让每一节常态课成为优质课。
四、激发自身潜力,打造有特色的创新课堂
苏静与她的诗意教育是我学习的样板,苏老师是一个对中国古典文化尤其是诗词曲赋情有独钟的人,她将自己的爱好特长带进了小学语文课堂,让学生们从爱上诗词、背诵诗词,到写诗。
作为一名化学老师,我有什么特长、爱好。看书、写作、唱歌、弹琴?只能说是爱好,不能说是特长。我上课的风格比较活泼、幽默,喜欢给学生做实验,能不能叫做“魔法快乐课堂”,借助于现在流行的科幻、穿越元素让课堂更加有生命力,每一节课有一个主题。
作为一名既是老师又是母亲双重身份的我,始终相信“相信”的力量,一定要给孩子们和自己信心,千万不要对自己说“不可能”,凡事皆有可能;也千万不要对孩子说“不”,人人都可能成功。我就要做鼓励、相信他人的“那个人”,激发孩子们的潜力,创造辉煌和奇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