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会对自己做各式各样的评价,比如我觉得/认为我思维能力不行,XX不行,XX地方还有待改善。自我评价看似是谦虚自省的一种方式,但仔细想想,大部分人在自我评价后都变丧了呢?或者说就真的认定自己在某方面不够好了。我们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的自我评价并不能对客观事实产生影响或改变。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自我评定不一定能成为检查自我并加以改正的一种方式。反而自我评定可能会成为自我预言或自我实现。比如我认为我不擅长演讲,那么我的思维就会不自觉的向这不擅长方面靠。因为我已经对自己评价过了,我不擅长演讲,那么别人就不能拿我不擅长演讲这个点来评价我伤害我了。我已知我做不到,所以不再担心别人的评判。在我们做自我归纳和评判时,我们的潜意识会把得出的结论当作一个默认的结果,好像他是一个既定的事实。比如我只是在一次演讲中表现不够好,所以我认定我就是不擅长演讲,它是一个事实。
前段时间看了一本书叫《终身成长》,书里重点讲了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区别和对自我的影响。对于固定型思维的人来说,他们认为天赋水平是固定的,而他们的行动是为了证明自己行不行。比如我去做一个演讲,但我表现的不好,忘词、话题无趣、观众也不喜欢等等。此时我明显遇到了挫折和打击,我就会认为是我不行,没天赋。这种思维会给自己的能力设定一个边界和天花板,内心一直在恐惧着不敢去突破。我就会因此停止对演讲的追求。还有一种常见的情况时健身常遇到的所谓平台期,就是当水平到达一个阶段时,我们会停滞不前。有的人是努力却无法突破,而对于固定型思维的人来说,他可能会因为享受这个点带来的成就感与幸福感而放弃突破,突破是苦的困难的,可能走出这一步会导致失败受挫,所以干脆放弃发展的机会,躲在舒适区自我满足。
而对于成长型思维的人呢,他们的心态非常开放,不到最后一刻绝不给自己下结论。即使此刻我失败或者成功了,他们也不会认为自己该停止脚步了,不会轻易判定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或处于什么状态。评价自己是一个什么状态或者什么人,都是一个主观的认知。只有当下是最真实的。
为什么我们需要注重当下呢?我们经常会说,等我到了某个点(有钱了/升职了/结婚了),我就怎么怎么样。其实很多事情等我们到达那个点我们也实现不了,而有些事我们不需要到那个点我们也能做。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我要等结婚了才去学做饭,其实不用结婚现在就可以学。等我有钱了我要在帝都买个大别墅,过奢侈豪华的生活,可能等我有钱了,我的钱也不足以支撑这样的想法。如果我们过度关注到未来,我们对当下就会容易松懈。人在希冀未来时,潜意识会有一种成就感,仿佛自己已经享受到了结果。当我们列每日/周/月计划时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写下来项目后就体会到一种实现后的满足感,反而会没什么动力去真正的实现它。当我们聚焦到当下未完成的事物时,我们会去真正的行动去完成它。比如我当下要去演讲,我不会去想我演讲完会怎么样,也不去想我是不是擅长演讲,我就专注当下,尽可能精彩的完成这场演讲。
自我评价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但要警惕自我评价在潜意识的影响下成了自我预言和实现。在生活中我们要更开放,不要去给自己设限,不要主动的去给自己画出边界。人生是拥有无限可能的,每个人也不会有固定的成长路径和发展路径。天赋不是一切,聪明人不努力也会变平庸,而普通人也不能因为过度自谦而灰心丧气。不要说我不行或者我已经很满足于某个点了,告诉自己,自己还有无限潜能和空间需要探索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