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背诗,发现古诗中经常出现鱼鸟意象对举,例如: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也有鱼和各种鸟的意象对举,如: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鱼在水中,鸟在天上,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里自由自在地生活。将鱼和鸟联系起来,起源于哪里呢?
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庄子·逍遥游》,其开篇如下: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纵横想象,说天上的大鹏乃是水中的鲲幻化而来。鲲鹏是否存在,我们不可考证,但是这想象力令惊叹。我想,将鲲鹏对举,因为二者都极大,且一个可在水中自由翱翔,一个能在空中自由飞翔。鱼鸟自由自在,无往而不得,在庄子的语境中是道家自由观的体现。
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鱼鸟对举,还将它们与自由、自然联系起来,也就有源可溯。
汉代《淮南子·天文训》还将鱼鸟归入了阴阳范畴。
毛羽者,飞行之类也,故属于阳;介鳞者,蛰伏之类也,故属于阴。……火上荨,水下流,故鸟飞而高,鱼动而下。
这里明确指出鸟为阳,鱼为阴,鱼鸟对举成为中国古代阴阳二元论宇宙观的体现。
鱼鸟对举,一俯一仰,这也是我们观察宇宙万物的方式。
在艺术领域,有八大山人(朱耷)热衷于鱼鸟主题的绘画。他强调,他画鱼鸟,是在画“鱼鸟互转”的故事,这也是源于庄子的《逍遥游》。
![](https://img.haomeiwen.com/i17140499/8554115360f0af52.jpeg)
东海之鱼善化,其一曰黄雀,秋月为雀,冬化入海为鱼;其一曰青鸠,夏化为鸠,余月复入海为鱼。凡化鱼之雀皆以肫,以此证知漆园吏之所谓鲲化为鹏。八大山人题。
他认为,世界的一切都是“善化”的。图中他画的是鸟,却又是鱼,画的是鱼,却又是鸟,在时间的流动中,一切都在变。很显然,这段文字的根源就是《逍遥游》。
另外,还有更早的,在博物馆看到的鱼鸟纹饰的彩陶,有没有什么可以深究的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