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励
要激励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眼中的世界,老师、学校、同学在他们眼中是怎样的。是要了解孩子的感受、认识吧?其次,要知道他们要什么,不要什么。要激励学生,就要尊重他们在安全、爱、尊重、伙伴关系和娱乐等方面的身心需求。了解孩子的需求。新教育说过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看“完整幸福”,学习不是唯一,孩子有多方面的需求:安全、爱、尊重、伙伴关系、娱乐。想想现在校园里的孩子,有哪些需求是在学校无法满足的,他们不想进校园也就可以理解了。再次,树立了激励目标,要知道怎么去做。
激励离不开动机和需要。感觉最关键是需要。
想班里那些孩子,他们想要的,大多是学校、教师无法满足的。家长无限制无原则的溺爱,尚且不能满足他们,老师能做到比父母还爱他们吗?感觉关键是家长错误的爱,使孩子也不能真正理解“爱”。电子媒介的陪伴,他们对娱乐的需求,也不同于之前的孩子们。如果有了有生命温度温暖灵魂的陪伴,不知道他们还会不会如此依赖电子媒介?
二、动机
书上说,动机的产生依赖于需要和诱因。
并不是学习动机越高,学习效果最好。
比较容易完成的任务,中等偏高的动机水平学习效果最好。比较困难的任务,中等偏低的动机水平学习效果最好。是不是太困难,如果学习动机太强,遭遇挫折就越大,越打击学习者?
像古诗文背诵默写,还可以算不太困难,奖励也可以激发学习动机。但这种方式,到了九年级,效果就不太明显的,外在的物质方面的奖励,已经不能打动他们了。
1.成就动机理论
书中提到成就动机理论。人记忆中有与成就相联系的愉快经验,当情境能引起这些愉快经验的体验时,就能激发人的成就动机。
也许老师要注意激发学生成功学习的经验。
刚好看文章看到“奇迹问句”。也是当人取得一定的成功时,如获得同学的称赞,老师的表扬,同伴的认可,可以追问,“你是如何做到的?”“这段高光时刻给你带来的思考是什么?”可以让人进一步深刻内化成功经验,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感觉这是可以不断总来引导学生的,帮助学生不断总结正面经验,用来应对问题。
2.动机的内驱力理论
学习动力:认知动机、自我提高动机、附属动机。
儿童时期,附属动机即获得长者(如家长、教师)赞许认可很重要。少年期青年期,附属动机减弱,而且开始从家长和教师转向同龄伙伴。这也启示我们良好班风的重要性。认知动机随学生年龄增长、学习目的性的明确和学习兴趣的增加日益发展。
看这里教室里的孩子,大多因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没有学习兴趣,又失去了学习的附属动机,才变得如此像老年人一样颓废暮气沉沉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