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程内容思维导图
唯名论产生背景
1. 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成为欧洲教派的核心思想
以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的经院哲学是基督教化了的亚里士多德哲学,是高度理性化了的神学。通过经院哲学这个环节,希腊理性精神被基督教世界所继承。1323年阿奎那被教会封为圣人,意味着经院哲学/神学成为正统。希腊学术摆脱了神学婢女的地位,成为有独立学术价值的精致文化。在大学里,对希腊学术的研讨成为常规课程。亚里士多德与基督教合流并取得教会正统地位,始自13世纪,到科学革命时期,也就是四百年。这四五百年,亚里士多德思想成为欧洲教派的核心思想,也被推上了神坛。但阿奎纳没有想到,这也埋下了危险。
2. 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引发的问题
一种是理性思考,一种是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对于世界的束缚。在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里,宇宙是秩序井然地运行着,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地球是不动的,宇宙的五大元素(土,水,火,气,以太)是完美运转的,宇宙的初始在无限久的时间之前,前因总有前因,前因会变成后果,后果成为前因的无限循环。宇宙是无始无终的,稳定是最美的。然而这和《圣经》记载的上帝创世论是有矛盾的,不过阿奎纳很好的解决了这个矛盾,认为上帝在5000年前创造了一个有着一百亿年历史的宇宙,关键点就是上帝无所不能。
然而这个想法又使基督教内产生了一个派别,就是经院哲学讲究思维的理性化导致了唯名论派别的出现。
***唯名论VS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
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里,上帝是个理性的上帝,有条不紊,秩序井然,他把一切都规范得非常好。亚里士多德世界观的限制是非常多的,比如天上的星星只能匀速圆周运动,不能直线运动。他认为天上的星星都是嵌在天球上的,如果直线运动就会飞出天球,那是不可能的。但唯名论认为这些都是表象,不是上帝的实旨,因为上帝是全能的,上帝是自由的。
(矛盾点在于亚里士多德世界观过于讲究思维的理性化,对于世界有种种束缚,但是经院哲学又解释了上帝的无所不能,上帝是自由的,这就产生了矛盾。这背后隐含着关于理性与信仰孰轻孰重的重大理论分歧。如果所有受造物都是特殊的、个别的,那就无法编入理性的存在之链之中,人就无法通过对造物的理性研究而通往上帝,甚至上帝本身也无法通过理性被理解,只能通过启示和神秘体验。唯名论以一种新的形态重申了信仰高于理性、信仰超越理性的传统神学观念,挑战主流经院哲学将理性与信仰相结合的伟大努力。)
唯名论的观点
1. 唯名论VS唯实论(有点像工具主义VS实在主义)
共相:逻辑上的“种”,“属”,普遍概念(比如说张三李四都是个体,他们都是人,“人”就是共相)
唯实论:概念都是真实存在的,它是人脑对现实的抽象,是世界的本质,个别事物,个体只是其现象;(例如,张三李四是人的一个影像,是先有人,才有个别的张三李四)唯实论认为上帝是理性的、有条不紊,秩序井然,把宇宙中的一切都规范的很好;原来总结的一切规律可以为后来做基础。
唯名论:主张个别事物、个体才是实在的,共相只是对个体的总结,则只是一个名词。(例如:人是张三李四的共有可感特性总结出来的,张三李四是先于人的。)唯名论认为对宇宙中的东西进行的理性描述,都是名相,都是表象;上帝是全知全能的,随心所欲,反复无常,不可被认识,不可预知,不可约束,理性无法衡量;原来总结的一切规律是不足以为后来做基础的。
2. 唯名论的历史意义
“唯名论”试图把理性主义的面纱从神面前揭下,以建立一种真正的基督教,但在这个过程中,它揭示了一个喜怒无常的神,其能力令人恐惧,不可认识,不可预知,不受自然和理性的约束,对善恶漠不关心。唯名论极大地冲击了欧洲固有的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引发了思想界的大地震。而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为代表的现代运动正是为了解决这一思想困难而提出的整体方案。可以说唯名论最终造成了现代科学的产生。
唯名论革命/古代世界观的崩塌
1. 古代世界观崩塌的前兆
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出现,让人们更加相信上帝是喜怒无常的,例如黑死病、英法百年战争和东罗马帝国覆灭。一场黑死病让欧洲死了将近三分之一的人,人们无力抗争。英法的百年战争,更是让生灵涂炭。如此巨大的冲击,让人恐慌,这些灾难无法预知,前所未有,一下子坐实了唯名论那个喜怒无常的上帝形象。那一刻,在人们欲求上帝保佑而不得时,他们的世界观是受到严重打击的,原来上帝并不是万能的,而是无常的。这是信仰地湮灭,这是世界观地大坍塌。
16世纪,由于教育方式的不同,对《圣经》的不同的解答,印刷术传入欧洲,使得《圣经》的传播更为广阔。这些导致了教会的分裂,出现新教派。一个更大的问题是地理大发现,想要去中国的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发现了新世界。那为什么《圣经》对新世界一字不提。古人认为,《圣经》是把一切重要的事情写好的,那出现另一个新世界这么重要的事情既然没有记载,这是不可思议的。这些都狠狠冲击了人们本来的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这无异于引起了他们思想的地震,带给他们的冲击是非常巨大的。
2. 天文学的改观➡️导致了古代世界观的彻底崩塌
为什么天文学的改观会导致最终世界观的崩塌?答案是天文学对古代人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古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希腊罗马,还是中国玛雅等,都对星星特别感兴趣。观星从远古就有,星星的移动轨迹无异于神的指示。天文对于古人而言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天文学不断发展,古希腊天到托勒密时期达到大成,就已经设计的非常精妙。但托勒密的体系还不够圆满,原因在于对行星的解释太多复杂,每年行星基本上往东移,但有几天往西移,那行星是如何匀速圆周运动的,这对古人来说是一个难题。也就引发了后辈更深入的研究。
哥白尼的日心说
一直到16世纪初期,哥白尼对托勒密的一套理论作出了全新的解释:我们不用假设地球在宇宙的中心,假设太阳在宇宙的中心。这是一副全新的宇宙图,也更好地解释了为什么火星,木星,土星总在逆行时会变亮,金星,水星总在太阳附近。这个解释比托勒密更强,而预测性完全等价。但是日心说有一个不可解的问题,既然地球是运动的,那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动,这是一个悖论。但唯名论提出了一个无所不能的解释,那就是上帝是无所不能的,上帝可以让地球动而我们感觉不动。
第谷的新地心说
第谷在研究哥白尼的理论后,认为还是地心说,但是这个地心说需要修改,于是出现新地心说。新地心说:地球在宇宙中心,月亮,太阳绕地球转,其他几大行星绕着太阳转。地心说不一定对,但也没有更错。可观测,但并没有被证伪,甚至于在可见的将来也不可能被观测证伪。为什么不可能错呢?因为我们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照片或一段录像拍过地球在绕着太阳转,到现在依然没有。我们不能证伪第谷的地心说,在可见的未来也不可能将其证伪。我们没有任何观测能打破这个理论。
***教会允许各类思想的发展****
在天文学改观发展过程中,教会给予了一个宽容的环境。教会允许做各种逻辑思维上的推理,而且教会允许在思维上打破亚里士多德的种种教条。但是研究有自由,宣传有纪律,在规矩内行事则平安无事。哥白尼、伽利略如何做研究,如何在大学里讲授,完全自由,没有限制。可以宣传理论,但是只能从工具角度去宣传,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攻击别人。教会还有一个很棒的从罗马时代留下的原则,那就是“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教会在欧洲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处于绝对的权威,但是始终没有当世俗的领袖。教会有能力把握一切权力,但没有把握,而且坚持了一千多年。所以在教会的自由统治下,各地的领主有很多的自由权利,欧洲的各种思想甚至包括各种异端都能找到自己的庇护者,找到生长的沃土。
科学之花逐步绽放
这里我们要说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观念——观测。观测,顾名思义,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或测定。但世界的奇怪或者说奥妙之处就在于,很多世界的现实根据你的观测也许有不同的样子。你观测到的世界未必就是他看到的世界,即使看的是一样的世界。就像鱼缸里的金鱼,扭曲的鱼缸,扭曲的水,看到的就是扭曲的宇宙。假设金鱼是很有智慧的,可以根据扭曲的水,扭曲的玻璃做出一套金鱼世界的宇宙天文图,而且可以完整预言月食、日食还有星球的运行轨迹,你能说金鱼错了吗?不能,因为这符合现实,符合观测,而且能够预测,那就证明没有错。也许你会说,我们又不是金鱼,没有在水里,又没有隔着玻璃,我们是可以直接看到我们身处的世界,我们是直接看到我们的世界的。但答案却是,我们无非也是鱼缸里的金鱼,我们看到的世界也是扭曲的,只能根据观测来评判。
唯名论打破了亚里士多德固有的理性世界观,揭露出上帝的喜怒无常,引发了思想界的大地震。之后哥白尼提出了地球不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才是,更大得撼动了古人的世界观,也是古人赖以生存的基础。而第谷在先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地心说”,至此古人的世界观真正崩碎。就是在这种建立,推到,再建立,再推到的一次次碰撞中,现代科学得以孕育孵化。而教会在此过程中,并没有反对科学,这位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真正的沃土。对比古代的中国,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太成熟完善,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地位,只允许一种正统思想,不能出现异端,同时讲究集体主义,个人要向集体看齐,这也是为什么现代科学之花没能在中国绽放的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