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10点左右上床,想早早歇息。老公峰已经早早在床上,拿着手机翻看股票信息、经济新闻。
楠发现卧室门没关,顶灯亮着,更让人不适的是落地窗帘没拉上,窗外的大楼的灯光直穿进来,让人没有安全感,于是使唤峰关灯、关门关窗帘,峰爽快地答应了,也顺便上了卫生间再次躺下看手机。楠看了会手机,发现窗帘没拉上,想是自己或者峰又拉开了吗,有些疑惑,于是问,窗帘是刚才没拉吗?问了三遍,峰一声不吱。楠突然压制不住火气,大声质问你怎么回事,没拉就一声音,不开腔是啥意思?峰没吱声。楠的火气变成了怒气,我就是正常问一声,了解个事实,你干什么,做事不担责,总是撒谎?这么小的事都不回应!你总是这样算什么,工作变动、投资炒股票、借钱给人,啥事都偷偷干,都欺瞒!楠声调越来越高,怒气更加不可抑制,把隔壁的女儿引过来:啥事,啥事?楠说,我问他是不是没拉窗帘,问了三次,他一句不答,就是不答,这算什么?女儿说,他睡着了?楠说,没有!峰说,就是刚才一下子几个事,拉窗帘忘了。女儿看没大事,离开了。
楠翻着手机,发觉想早早歇息的平静状态被打破了,内心翻腾着情绪,发觉峰居然现在都还没有软言软语来照抚一下,而且,他居然睡着了,还响起了起了鼾声。楠气愤咬牙说,我今晚想早睡被破坏了,血糖也气高了,然后起身去客厅,自我平息情绪,回到床上时已经半夜。峰被楠故意的碰撞动作吵醒了,试探着一只手摸过来,楠推了推,又想了想没再拒绝,峰拍着楠的胸口,对不起,我给你道歉,莫气了莫气了。然后双手环抱过来,头挨过来。楠赌着气没开腔,情绪终是松懈下来。
楠想着,两人之间为什么是这种互动模式呢,本来可以放松休闲地躺下,温馨地聊聊天说会话,平静入睡,然而突然一件小事就激发了情绪。为什么与峰之间的沟通模式如此生硬呢?是两个人的沟通缺乏软链接?是从小两人的原生家庭造就了各自性格,遇到一起后均无放开心胸、关注对方、营造氛围的能力?在楠询问时,峰觉得楠会生气,所以下意识避免正面回应、以为可以绕开对抗,却让楠感到被忽视被伤害,形成了更大冲撞?
楠觉得跟个别朋友在一起时,敞开聊天,想对方所想,总能往一个方向去积极互动,甚至有时可以面对第三方异口同声地回话,这种心有感应的愉悦,为什么与峰却不能有呢?缺乏心理链接?为什么链接不起?双方未能用心去听对方的心声?在楠询问时,峰可以马上、直接地回答,刚才忘记了。进一层,峰可以马上笑笑,加一点解释和自我嘲笑,说:真是,刚才事多,就忘记了,看这记性。再进一层,峰边笑边说边起身去拉上窗帘。其实峰不想起身的话,还可以撒娇:我不想动了,你离得近些,去拉一下,乖!这些不是更好解决问题、营造氛围的办法吗?
人与人不一样,人遇到不同的人,就形成不同的互动模式。良好的互动需要缘分,需要真心关注对方的情绪,同时也需要自我觉察,不断修性和调整?所谓蝴蝶效应,就是一个小的事件,会引起大范围的事件。那么小小的自我改变,是否也让家庭氛围走向良性循环呢?楠其实也可以笑笑,可以撒娇,可以语气温婉:你忘记了吗,再去拉一下哈?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如果双方都有觉察,重视对方,直言心语,营造轻松包容的氛围,是不是更能传递爱的感觉、松弛的感觉,不断形成良性加强循环,也能让孩子在这种氛围中更好地成长,形成健康快乐自信的人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