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思想是:五蕴(色受想行识)皆空,一切都是变化的,包括你自己(比如,小时候的你和现在的你观点不一样,不会为了抢玩具而感觉天都塌了等),一切都是无常,你所有的苦、烦恼都来自于追求有常、恒常、不变,但当你理解了一切都是无常、都在变化之后,你就不会再去追求恒常了,也就不会有苦了,也就脱离苦海了。
色:一切物质相和意识相(意识相可以理解为自己想象出来的画面等);
受:一切感受;
想:一切想法、观点;
行:一切行为;
识:一切认识,包括知识、观点、认识、评价、判断等。
理论很对,逻辑很对,整体论证很对,认识也很对,也确实可以起到“脱离苦海”的作用,但是感觉还是缺少了一半,缺了哪一半?
心经可以看做是心看世间万物万事的一个操作手册,这是解决了如何看的问题,但还没有解决如何办的问题。
如何办的问题怎么解决?这里可以和王阳明心学做个衔接(W:当然其它佛学经典里应该有,不能期望一个《心经》解决所有问题,比如《金刚经》里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解决了如何办的问题,“无所住”就是“心无挂碍”,“心无挂碍”然后“生其心”,生的是什么心?可以是良知心。)(注:《金刚经》还未读过,仅知道这一句话,就这么先用了,能用一点算一点,不能求全责备,这里也完全没有说谁好谁不好的意思)
比如,《心经》原文“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这一段连用很多个无,中间有个“无得”,可以看做是“无自性”“无过分的欲望”“擦干明镜台,让良知光明”的意思,然后良知光明了,让良知指引做事就好了→实现“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的效果。
其实,《心经》解决的这个怎么办的问题,与阳明心学的理论原点也是高度契合的(即阳明四句教的“无善无恶心之体”)。
其实,《心经》是与阳明心学高度契合的,尤其是《心经》这个理论论述很严谨,可以补充为对阳明心学的理论证明。但是《心经》作为一篇文章,它的主旨落脚点在“脱离苦海”,所以与阳明心学的入世、随性、积极光明良知、良知指引做事有些出入、应用方向不同。这也是一个理论的两个方向,一棵树上的两个花朵,两个方向没有优劣、没有高低,只是选择不同,树长起来了,你总不能不开花散叶吧,既然开花散叶,你总不能让一棵树只开一朵花,只长一个枝吧。
作为我们呢?我们不用分你的我的、哪一门哪一派的,我们就是见真理、做真事。
什么意思呢?
见真理,就是切实理解《心经》所述的怎么看的这个问题,这是理论基础。
做真事,就是认识了这个世界的逻辑、本原后,积极光明良知,遇到事情后,在光明良知的指引下把事情做妥当。
2022.12.28初稿
全文系2023.6.21所写(该文原写的是《心经》翻译,但发现知识点很多,需要从长计议,在写的过程中,就想着看看能不能与王阳明心学做个衔接,就产生了这篇文章;《心经》翻译留在以后慢慢补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