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将至,俗事恼人,薄薄一册书,断断续续,三天方才读毕。掩卷沉思,脑中唯有八个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清明时节祭先生《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们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一步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平凡而又特殊的家庭63年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和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杨绛先生以其平实、温婉的笔法,记述了一个梦,一个长达万里的梦,梦里自己作为联络员,奔走在丈夫和女儿之间。他们仨在万里古栈道相守相助、相遇相失。先生陪着爱人钱钟书、女儿阿圆走过了他们父女人生中最后一段路。先生的语言干净、朴素,然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她深深地伤痛和寂寞,对挚亲的怀念,对过往的追忆,以及洞悉生死后的豁达。
“你倦了,闭上眼,睡吧。”
“绛,好好里(好生过)”
我有没有说“明天见”呢?
读至此处,虽铮铮铁骨,亦有泪奔的冲动。
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先生以朴实无华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新婚伉俪由清华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钟书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历程。
不管世风怎样变化,也不管身份如何改变,先生自始至终保持低调平实之风,淡薄名利、宁静超然。
“嘤其鸣兮,求其友声。”
“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
“我们希望有几个知已,不求有名有声”。
夫妻二人德高望重、著作等身,却不要豪宅、办公室,不用秘书,没有特殊情况,有车也不坐。
书中最后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去年五月,先生终于找寻到了归途,在那里,“我们仨”团聚了。
清明时节祭先生感谢先生,让我读到这样清新脱俗的文字!感谢先生,教导我为人处世的真谛。
掩卷回味,我仿佛化身宝玉,亦进入了太虚幻境:清华大学莲桥,娇阳正好,倒映着浩瀚宁静的水面,粼粼波光之上,一朵圣洁的莲花亭亭而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地绽放、烂漫,任凭风吹雨打,她自轻轻摇曳,唯有清香袭来,沁人心脾……
清明时节祭先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