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围困后,孔子打算前往楚国。楚昭王已准备将七百里地赠给他。那个南方的大国会是他们可以立足的地方吗。
走在河道中,孔子被弟子搀扶前行,他抑制不住兴奋与喜悦,抬脚踢起水花,仰天大笑,那些水花溅起来,在阳光下闪耀光泽,然而只是一瞬,就跌落河中。
共同经历过生死考验,让师生们更加珍惜同行的每一段路。孔子越来越像是一个精神领袖,他们还不知道楚国的王宫里正在发生一段对话。
大臣向楚昭王提出楚国祖先受封时,封地只有五十里。孔子总在重申周朝法度,倘若任用他,楚国还怎么能堂堂正正的拥有现在的方圆几千里之地呢。给孔子封地,加上贤能的弟子辅佐,这可不是楚国之福。不是楚国之福楚昭王于是作罢。没过多久,这位赏识孔子才能的楚国国君就死了。意望又一次幻灭,
孔子,最终没有能够趟过这条命运之河。
到达对岸一处渡口时,孔子遇到了一个让他此生都很难忘掉的人,这个人名叫接與,看起来行为乖张,人们称他为楚狂人。接與大摇大摆地从孔子面前走过,一边走一边唱。“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凤凰啊凤凰,你的德行为什么衰落至此,过去的已经无法挽回,未来的还可以迎头赶上。
孔子很想叫他,跟他聊上几句。但接與没有给他机会,头也不回就走掉了。
在很多解读里,接與是那个来给孔子当头棒喝的人。过去的时代,虽然美好,但终究是要过去了,不如面对未来吧。
经过了陈蔡之围的孔子对很多事都不在意了。触动他的或许是接與唱的最后一句:“以尔以尔,今之从政者,怠矣。”罢了罢了,现在从政的人都岌岌可危。
孔子已经失去了对政治的热情,之后,他拒绝了在卫国做官的弟子子路的执政之情,并告诫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他心中念念不忘,也许从来就只有礼乐,这一件事。
在世人眼中,孔子又何尝不是一位狂人呢。
周游列国14年后,孔子终于回到鲁国,回到属于他的杏坛。当年跟随他出游的弟子多以学成出仕,孔子在家乡继续开课授徒。相传他一生弟子3000,有贤人72。
但这些都难以安慰暮年的孤独,悲伤的事情一件件接踵而至。他最心爱的弟子颜回突然病死,陪伴他最久的子路死于战乱,唯一的儿子也先他而去。
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孔子沉迷于《易经》,他翻来覆去反复研读,以至于编竹简的皮绳断了多次。他似乎从中看到了超越个体人生的更加复杂的宇宙和自然。
这部40多年前在老子的图书馆里一扫而过的著作,现在他终于能体会到其中玄妙。他也终于懂得了老子。
公元前479年病重已久的孔子等来了弟子子贡。他从病榻上慢慢起身,迎上前去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远远地冲子贡喊到:你为何来得这样迟啊!这一年,孔子73岁。
七日后,孔子去世。
岁月苍茫,曾经在一个温暖的春日黄昏。
孔子独自来到大河岸边,看着川流不息的河水。他发出了一声悠远的感叹:“逝者如斯服夫,不舍昼夜。”时间像流水一样消逝,孔子知道生命的有限和遗憾。
终其一生,连孔子自己都未必意识到。他肩负的使命有多么宏阔。他以一己之力游说天下,进而创生了一套独特的思想体系。后世成为儒家的学说,由此开启。他所编撰修订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著作被奉为儒学经典。
孔子的一生遭受了太多的非议和质疑,承担了太多误解。他在生前并没有获得期望中的成功,甚至一再失败,然而这正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光荣。
正是他的那些在当时不被理解,不被需要不被欣赏的思想,深深的影响了后世中国2000年。这些思想如同一条亘古不绝的大河,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川流不息,不舍昼夜。
一个彬彬有礼的时代结束了,后人用春秋二字为这个时代命名。
几乎在同一时期人类迎来了一次非凡的思想大爆发,伟大的思想家集中涌现,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他们提出的思想命题与伦理原则,缔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有人将其称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就在那个伟大的时代,在亚洲东部的中国,老子和孔子双星闪耀,他们站在中国思想史的原点,成为后来者仰望的高山。在没有了老子与孔子的岁月里,寒暑易节,春种秋收,大地依旧在按照自己的节奏运行,历史也在跌宕起伏的纷争中继续向前伸展,继续向前伸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