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随笔散文
大悲大喜的一部甬剧

大悲大喜的一部甬剧

作者: 冰珊醉红楼 | 来源:发表于2022-11-29 01:18 被阅读0次

    从来没有看过甬剧,宁波话也听不太懂,但这并不影响我对这部名字也不甚赞同的叫做《天要下雨娘要嫁》的甬剧一个大大的好评。

    大悲大喜,戏剧里的人生总是比现实要更加丰满和富有震撼力。清朝一个生活陷于极度困顿的孀居村妇,因为要养活大约七八岁的男孩子,只能背弃封建礼教对于妇女誓守贞洁的道德观念而被迫改嫁,同时与自己的孩子分隔两地。幸而她嫁的后夫多金且宠妻,她不仅过上了衣食无忧的阔太太生活,而且还又生了两个男孩子,这两个孩子十七八岁就高中进士。她留在家乡的大儿子也因为她留了一大笔钱(后夫给的,这境界,啧啧)暗中托付忠厚而极富人情味的乡人照顾,已于十年前高中状元成为当朝礼部尚书。转眼之间,她50岁的寿辰到了,一家人欢欢喜喜为她祝寿,大儿子也赶来庆贺。

    至此,这位村妇的命运也实在太好了,这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的人生。然而命运的转折就在这欢喜到极致时急转之下。他的大儿子一直以她母亲的改嫁为耻辱,并且根本不知道他的生活其实完全靠母亲临走时留下的资财,甚至他进京赶考的路费都是从这里出的。他奉上的祝词像针扎、像刀剜将母亲的心撕成碎片,并且隐晦而又意义明确地指出他的母亲只有消失,才能够抹掉他不光彩的出身,维系他今后的仕途腾达。

    于是,母亲在思念了他近20年,夜不能寐,饭不甘食,终于熬得云开月明之后为了儿子的前途,毅然选择了自杀。而这一天就是她50岁寿辰之日。

    一出喜剧骤然变成一出悲剧。她的后夫,她后生的两个孩子以及被他们接到家中打算善待的那位友善的乡人,全都悲痛不已,并且极度谴责贵为尚书的她的大儿子。

    母亲并没有抛弃他,母亲的〝失节”也完全是因为要养活他,即使母亲的付出不被他理解和认可,哪怕是知悉,但为了孩子,母亲毅然选择奔向死亡。从情感的角度看,这是母爱的至高境界。从剧情看,这又是最出彩和动人的乐章。

    这是情感与封建礼教的较量与纠缠。作为一个无依无靠的弱女子,她可以自己抛弃封建礼教“忍辱蒙耻”,但是她无法冲破这个世界套在她身上的枷锁,将儿子带在身边抚养。老族长,他就是那个维护封建礼教而又欺压普通百姓的恶霸代表一一放着利息翻番的高利贷,觊觎着农人维持生计的薄田,平日里还纵横乡里欺压族人一一就像是鲁迅所言满口的仁义道德,实际上满口却是吃人。孩子的大伯,也就是农妇的亡夫的哥哥是个私塾先生,读着圣贤之书,也能坚守廉洁寡欲,却是坚定的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一直奉女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道德标准为至高原则,丝毫不近人情,可见读书不为明理,纵读诗书也枉然。

    这是人情与人性的挣扎与抉择。老族长的孙子从小就欺负同龄的孩子,后来通过科举考试成为侍郎以后,不想着通过正规渠道谋求进一步发展,而是要收集上司也就是那个礼部尚书的黑历史、黑材料,扳倒他自己上位。也正是因为他做出了这样胁迫性的暗示,从而促使剧中女主人公的大儿子逼死母亲,来消灭自己那不光彩的历史。这个孩子其实也是一个悲剧人物。一直以来生活贫苦,因为母亲没能守节而受到族人的冷眼,十年寒窗苦读,终于开启光鲜的人生,却又面临一切都将失去的险境,真相大白之后,母亲因他而自杀的现实又使其面临极度的自责与灵魂的拷问。在人生的重要的十字路口上,何去何从?这就是考验一个人的三观的时刻。人和人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一个高贵的灵魂和善良的人性。

    剧中的好人实在太多了,他们都是这部剧的亮色,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女主人公的后夫,她后生的两个孩子,她的那个友善的乡人以及主动帮她牵线再嫁半文好处也没收的乡下大嫂。然而善良的人们也无法摆脱命运的捉弄,也无法书写心中那个完美的结局。整部剧是一个悲剧结尾,而就是因为这个悲剧的结尾,让人印象更加深刻,对封建礼教的鞭挞更痛入心骨。

    最后再来说一下戏曲表演技巧吧。所有的演员唱念作都很在线。舞台布置十分明丽得当。特别是在表现大儿子已官至礼部尚书春风得意之时,用上了一通锣鼓点,演员台步、哈哈大笑都非常像京剧,听来让人很是过瘾。可见所有的戏曲都是相通的。主要是戏腔不同而已。

    我是冰珊醉红楼,爱文艺爱红楼的江南女子,欢迎关注品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悲大喜的一部甬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rarf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