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育儿经
看不见摸不着的“思维能力”并不神秘

看不见摸不着的“思维能力”并不神秘

作者: 若熹 | 来源:发表于2019-05-14 23:59 被阅读0次

    我是若熹(微信:bysshe0607-0202),这是我坚持简书写作第85篇,日更第44篇。立志通过写作输出实现成己助人!

    如果有人说,上个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是计算机,估计很少会有人反对。如今,计算机以及它的“后代”(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将我们带入了信息化时代,并在近年来掀起了人工智能浪潮。

    从占地170平方米、重30吨的第一台计算机,到如今口袋里的一部智能手机,计算机用不到百年的时间完成了自身硬件(计算能力)以及软件(操作系统)上的双重进化。

    作为21世纪的父母,我们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信息化时代中保持持久的竞争力。怎么办呢?孩子的身体构造(硬件)我们是无力改变了,所以我们应该着重培养孩子的软件,即思维能力。


    思维是什么

    思维是我们试图理解经验时所应用的心理过程。听上去有点高深,其实大家可以这么理解:宝宝从刚出生开始,就接触到这个世界上的各种信息,而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使得小宝宝试图去理解自己接收到的任何信息。在成长过程中,Ta会通过皮肤感受到妈妈的爱抚,Ta会通过小耳朵听到睡前的摇篮曲,Ta会用眼睛看见爸爸妈妈……这个世界对Ta来说是全新的,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而新奇,而Ta的大脑试图去理解这个世界。

    为了达到理解自身所处环境的目的,每一个小宝宝在出生时,大脑里都自带了一套“操作系统”,那就是思维能力。只不过和电脑中预装的操作系统不同,孩子大脑中的“操作系统”需要经过后天的训练发展才能慢慢成熟。

    因此,教育子女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孩子的思维质量。一个人思维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其解决问题、制定决策、评估想法、组织信息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更好的思维方式不仅能使孩子在学习上取得更大的成功,而且能让孩子为生活做好准备,从而实现自己的潜力,在社会的发展中发现自己的价值。

    思维是怎么产生的

    一说到思维,我们脑子里就会浮现很多词: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批判思维……但其实,不论花样怎么变,对于学龄前孩子的家长来说,只需要关注思维能力的两个基本要素即可:判断和推理。

    判断

    判断就是大脑对两个物体/事件之间的关系进行反应,或者思考一个东西有哪些特性。

    在说判断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概念”是什么。

    在宝宝的大脑中,有很多很多的概念在脑海中“游泳”,这个概念可能是名词(爸爸、妈妈、兔子、玩具),可能是动词(走、跑、吃、喝),可能是物体的属性(白色、黑色、软、硬),可能是空间方位(上、下、左、右),可能是情感描述(高兴、伤心)……总之,任何词汇都是大脑中的一个概念(同时对孩子来说还存在很多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概念),而概念能够指向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某种体验(看到客观物体是体验,感到主观情感也是体验)。

    有了对概念的理解,我们再来解读思维能力的第一个要素——判断。

    宝宝通过感受这个世界,在大脑中建立起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这个联系一旦建立,就形成了一个判断。

    例如,给孩子看一只小白兔,大脑中“兔子”和“白色”这两个概念就会被激活,孩子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就会建立起“兔子是白色的”这样一个判断。又例如,当孩子感到不适(饿了、尿裤子了),出于本能而哭闹时,家长通常会过来照顾Ta让Ta恢复到舒服的状态,此时大脑中“哭”和“舒服”这两个概念之间就建立了联系,产生了“我要是哭就会有人来让我舒服”的判断。

    判断会随着经验的积累而调整:那些符合经验的判断会不断地加强。在生命的最初阶段,还不会说话的孩子几乎总是通过哭闹来表达自己的一切诉求,而几乎每一次也都能如愿。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在幼小的时候会通过哭闹来索要玩具,其背后正是“我只要一哭,爸妈就会让我舒服(玩具让我舒服)”的判断。

    也许细致考察的你已经发现,孩子这行为的背后其实基于两个判断:“我哭,我就会舒服”,“有玩具,让我舒服”,而孩子是在这两个判断的基础之上得到了新的判断“我哭,我就有玩具”。

    没错,大脑可以通过已经建立起来的判断产生新的判断,也就是说,判断可以在大脑中自我繁衍,产生很多相关的判断。判断“繁衍”的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推理。

    推理

    推理是根据已有判断推导出新的判断。可以说,判断既是推理的依据,又是推理的产物。推理分为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

    直接推理的过程比较简单,对于已有的判断,可以直接推理出另外一个判断。比如我们对宝宝说“讲卫生的宝宝是不会乱扔垃圾的”,宝宝接受了这个信息之后,等下次随便乱扔垃圾之后,大脑会反应出“乱扔垃圾是不讲卫生的宝宝”。这个过程就是直接推理啦。

    至于间接推理,稍微复杂一点,因为它有两种最基本的形式:归纳和演绎。

    归纳,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许多个别的判断推理出一般规律,形成新的判断。比如孩子有了“绿豆种在土里就会结出更多绿豆”,“花生种在土里会结出更多花生”这两个判断后,就能够推理出“把东西种在土里,就会得到更多这样的东西”。所以有的小朋友可能就会把喜欢的零食埋在土里并期待它结出更多的零食来,行为的背后正是基于归纳得到的一个判断(虽然这个判断错得很天真)。这就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也就是归纳推理。

    演绎,往往和归纳相反,含有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比如,父母某天对孩子说:“三岁的小朋友就要上幼儿园了”,然后父母对孩子说:“宝宝今年三岁了呢!”孩子通过推理,往往能够得出“我要上幼儿园了”的结论。这就是演绎推理。

    归纳和演绎构成了最基础的间接推理。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对于脑回路来说,归纳就像是初中物理中学的并联电路,通过把多个判断并联、找到共同属性,从而得到新的判断;演绎就像是串联电路,通过把多个判断串联、一环扣一环,从而得到新的判断。

    可以说,人的思维就是海量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所产生的动态变化的判断的集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看不见摸不着的“思维能力”并不神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ray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