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渊源

作者: 木渔石 | 来源:发表于2022-09-10 18:16 被阅读0次

    原创 木渔石  老石说话  2022-09-10 17:56 发表于甘肃

    今天是教师节和中秋节同框,中秋节就是这么不害臊,记得上次中秋节是和囯庆节合壁。过日子还是要向中秋节学习,只要能吃月饼看月亮,中秋节似乎都不在乎。只要情绪来了,先高高兴兴过节。

    过节就要先送祝福!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祝各位辛勤的园丁们教师节幸福满满!

    祝福所有的朋友中秋佳节吉祥安康!幸福愉快!

    由于中秋节的古老,今天,就先看看两千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是咋过中秋节的。

    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它是传统节日的代表,这种节日是一种不露声色的渗透,润物无声,在我们懵懂无知的童年,已经潜移默化地进入血脉,左右了我们的思维和行动的方式和路径。

    传统和民间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基础,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上层文化往往是对民间传统文化选择、改造和精致化的过程。

    中秋节的文化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月亮崇拜。

    我们对月亮的想象,跟一对男女,嫦娥和吴刚;两种动物,蟾蜍和兔子;一种植物,桂树;联系在一起。

    嫦娥,在战国时期的文献里,就有嫦娥奔月的故事。

    在商代的祭祀中,嫦娥已被当作月亮本身,也就是“西母”,到战国时期,嫦娥逐渐被人们称为“西王母”。

    后来,国人觉得成双成对才符合我们对人伦关系的想象。嫦娥的形象就逐渐演化为凄美无助的月宫仙子。

    到唐代,嫦娥的传说中出现了一个男主,这就是吴刚。

    吴刚出现后,并没有和嫦娥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他每天都在重复性砍伐桂树。

    因为嫦娥偷吃仙药而独守寒宫。吴刚是因学习仙术时犯了错,所以被罚到月亮上砍伐桂树。两人在月宫中同病相怜。

    他们俩人,既能满足人们对陪伴的想象,同时也警示人们不要犯错。

    吴刚在月宫中砍伐的桂树,是人们对月亮表面很多暗影美好的联想。桂树的“桂”与“贵”同音,桂树便有了“高贵”“富贵”的寓意。

    月亮还有个别称叫“蟾宫”。

    “蟾蜍”俗称青蛙,后来古人也觉得把相貌丑陋的它放在天上不合适。

    闻一多先生有个解释,蟾蜍初名叫“顾菟”。总之是一通同音、通假代换下来,所以换了个更可爱、同时跟蟾蜍一样生育能力强的动物,这就是兔子。

    节日的形成有两个标志,一是有固定日期;二是有稳定的、模式化的活动。

    八月十五这个日期在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里就有描写了。《诗经》中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窍纠兮,劳心悄兮…”

    描写月亮的高潮是唐代。

    ………

    到宋代,八月十五就成了全民热闹,朝廷还给公职人员放一天假。中秋团圆的主题也是越来越重要。苏轼的千古名句“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千里共婵娟”。

    到明朝,“团圆”成为中秋节的核心主题。

    节日离不开仪式。举行仪式需要很强的组织能力,所以很多仪式在最初是被垄断的,是地位和权力的像征。中秋节也一样。

    汉代到唐代近一千年,少见普通民众拜月的记录。

    明代记载的民间拜月跟国家祭祀是不一样的。到后来,女性更多地成为拜月的主题,所谓“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中秋节的形成,有明显的从底层收束到上层,再从上层扩层到下层的节奏。

    中秋月饼形成于明代,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搜索,这里不再说了。

    清明节,中元节,冬至节……古老的民俗节日还有很多,他们的起源,都和土地、和农耕时代的生活、和先民朴素的梦想有关。……如果说岁月的累积形成了历史,那么,这样的日子的反复叠加,就是在参与一个种族、一种文化的构建。当它们千百年来被这块土地上的一辈辈的子民们,经由文字的或口头的方式代代传递,而逐渐累积成为一种公共记忆时,便也是在铸造某种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基因,使人产生集体的身份认同和共同的归属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秋节的渊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rbto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