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
1. 要撑起中国场面,也要生旦净丑角俱全。
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蔡子民
2. 大事小事都要人去做。我不敢说别人做的不如我做的重要。但是别人如果定要拉我丢开这些末节去谈革命,我只能敬谢不敏。
所思:
前两天在家听妈妈说起她的一个朋友的家事。阿姨的女儿因不满前夫的家暴而离婚,自己带着女儿,之后再婚嫁给一位教师,她自己很是争气,考到区法院做了公务员。再婚后她生了个儿子,女儿在市里上初一,由妈妈代为照顾,自己得顾着自己的新家。本来事情都照着她自己的预想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谁知前年丈夫被诊断出癌症,目前主要在家养病中。因此她一个人需要负担两个家庭的生活开支。女儿上了初一,不适应突然加多的课程,无论怎么用功学习,成绩总是上不去,女儿的妈妈每次看到女儿的成绩都打骂相加,一边打一边骂着说女儿不用功读书,女儿每次看到妈妈都会怕的直哆嗦,女儿总是和自己的外婆说,自己明明很用功的读书了,可是总是看过写过就忘记,根本记不住。在课业压力下,女儿还上着几门才艺课。12岁的小姑娘已经没有了游戏和睡眠,看上去既胆小又忧郁。外婆实在看不过自己女儿这么苛刻,说到“读书总归不能勉强,读的好就好,读不好就算了,只要人踏实,以后不愁没饭吃,社会上总归有人是状元,有人做杂事,如果都是状元,都读书,其他的事情还没人做了。你当年读书没考上高中,不是我出钱给你买的么?我什么时候因为你读书不好就打你?你不能把自己的气撒在女儿身上,女儿只有一个,你这是要逼死她呀!”
这位阿姨说的话不正是先生说的“大事小事都要人去做”?先生写这篇文章是在战争年代,人人都在讨论读书和革命的关系,我自己在初高中读书的时候也觉得在战争年代不就得每个人都抱着一腔热血奔赴战场么?以至于我后来看到战争年代的歌舞升平和正常生活而感到很奇怪,不能理解。现在倒是明白了,如果每个人都在战场上拼杀,粮食衣物从何处来?社会不就垮了么?哪里能够支撑中国人几十年的抗战?回到身边的这个事情上,我认为也是这个理。小女孩的妈妈希望她读书成绩好,以后可以有个自己理想的未来,可是理想的未来究竟是想出来的还是做出来的呢?和平年代就真的可以不顾生活中的一切,只读圣贤书么?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将会耗费这个小女孩最宝贵的20年,如果在这20年里,她不从生活的点滴中学习和成长,只埋首在书本中,这个女孩还有生的希望么?能够明白生活和为人的意义么?妈妈过分紧张的行为也许是自己的负担过重,心里本身就有了郁结,但是孩子真的是情绪的垃圾桶么?真如阿姨所说,“你想的就是逼死她么”?
再看看我自己,之前一门心思想在自己的专业和工作上有所成绩,获得他人的认可,总是努力而效果甚微,在微博和微信上会看到一些“建议”,比方说为了某个没有准备的考试而在最后的时间里冲刺,最后成功实现了,前提是一天几个小时的备考。我后来在某些考试的备考上出现了同样的心理,只要最后阶段每天看几个小时就可以弥补之前的时间了。事实是我根本不适合这种学习模式,我对每门课的学习时间最多只能3小时,多了就吸收不了而且还会产生厌恶的情绪,突击的学习并没有帮助我形成知识链,只不过在脑海里有了短暂的印象。每一场考试我都有提前设定好充足的时间备考,只不过是侥幸心理让我在前期充足的时间里浪费了。这种行为不也是把学习和生活割裂了么?每一门考试的设定是为提升自己的专业才能,也是从生活中的提炼,好好准备一定可以通过每场考试把所学再返用到生活里。但是自己为考级而读书,为证书而读书,从来没有为生活而读书。在这种情况下,时常疑惑的“读书无用论”不就会越来越有道理么?
希望自己的生活在自己的努力下越过越好是人之常情也是人生目标,否则活着的意义真的很小。但是如果从来不真正活在人世上,怎么能够脚踏实地的前进呢?读书之余,还存有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的心,读书也就有用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