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不觉在简书上写文章已经8个多月了,总共8篇,平均下来一个月一篇,数量上虽然不算多,但是终归养成了一个写作的好习惯。大学期间其实就断断续续写过几篇文章,但最后都没有坚持下来,现在回想当初写东西总有一个不好的心态在作祟:总是急于求成,内心里老是强迫自己一个星期写一篇,快点出成果。这种急于求成的心理开始还能让自己像打了鸡血一样,勉强撑着写一两篇完成目标,等鸡血打完了,就再也提不起兴致。
写作不要有严格的目标,想写的时候写就好了。
翻看我之前的几篇博文,并没有严格按照多久一次更新的频率去写,基本是很随性的,快的一个星期一篇,慢的两个月才更新一篇,这样做的好处是没有强制的时间线来压迫自己,因为一旦被强制的时间线压迫,本能上都会不由自主去反抗,甚至可能发展成为厌烦。
写作本应该就是件随性的事,如果不能做到随性,那也就没法真正的去写作,没法真实的表达自己对生活、技术的所感所想和所学。不要像高中生那样去在50分钟内写篇由他人打分的命题作文。自由的写作没有时间限制,没有题材限制,也不需要他人来打分,自己开心就好。
思考是自己和自己的对话,写作其实就是在记录这种对话。
大学的时候读过一本叫《暗时间》的书,作者在书中提到自己基本每时每刻都在思考,特别是善于利用走路、洗澡、坐车这些所谓的“暗时间”来进行高密度的思考。暗时间,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时间碎片,其实很多想法都诞生在时间碎片,比如洗澡的时候会想到一些算法的解题思路、在上下班的路上会想到一些系统架构中的缺陷。利用时间碎片,多做思考,思考的体量日积月累自然而然会变得越来越大,当产生了很多想法的时候,就需要用文字来个整理和记录。
前不久在知乎回答了一个关于思维转变的问题,提到自己大学的时候放弃了记笔记的事情,现在看来,放弃记笔记的主要目的是防止自己不思考,想都没想好,又能记录出什么有意义的笔记呢?所有的写作(记笔记是一种简短的写作)应该是大量思考之后的一个输出的动作,是思考后的一个有意义的整理和总结。其实在写这篇文章时,我就已经在脑海里想了很多关于写作的零零碎碎。
干净优雅的写作环境让人心情愉悦。
互联网发展到现在,写作平台太多太多,网易博客、新浪博客这种上个时代的博客平台,充满了各种弹窗和牛皮癣一样的小广告,对比起来,简书这种清新淡雅风格的写作平台实在让人心情愉悦。因为职业和知识储备多是技术相关,所以平时以技术写作为主。技术写作其实最看重的是对代码友好,简书因为支持Markdown,天生支持代码高亮和格式化排版,这一点对技术写作者实在是太友好。当然,也不知道以后简书会不会由于商业化的压力,做出一些伤害用户体验的事情,所以为了保险,还是在Github上备份自己的文字。
希望以后继续写作,左手代码,右手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