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8

作者: 老凌说书 | 来源:发表于2018-03-28 21:59 被阅读0次

捧杀中华文明流毒百年之《二十世纪太平洋歌》

作者:凌琪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他是中国近代史上,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均有开创性贡献的大人物。一般读者被他吸引,首先是因为他“笔端常带感情”的诗文。梁启超最为著名的文章自然是“少年中国说”,这可能也是我始终觉得梁启超是一位不老少年的原因吧。前一阵子我在大街上看到一天桥横幅上书“少年智则国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的句式,虽然是老套,依旧不无感触。当年迷恋梁启超,盘亘在五元十元店里最惦记的就是一套《饮冰室合集》,觉得把它一大摞摆在书架上,就是摩挲把玩也能过把瘾,但打完折也需要好几百元,所以也只能望洋兴叹。如今,有条件搜藏却没有了那份雅兴,但偶尔遭遇他的瑰丽奇崛的文字,每每还能在心底激起久违了的涟漪。

    少年梁启超在我心底最持久的意象是“海天寥廓自咏诗”。细想一下,这可能来自两首诗,一首是《自厉二首》其二:“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誓起民权移旧俗,更研哲理牖新知。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犹狂欲语谁?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真是当仁不让,才情气魄塞宇宙。

    这首诗里的“海天寥廓”自然是虚指,是一种文学想象,烘托一种时空境界;而他最长的一首诗,《二十世纪太平洋歌》则基本纪实,可以视作前一首诗歌之理想抱负最为恢弘壮丽的恣肆呈现。

    “乃于西历一千八百九十九年腊月晦日之夜半,扁舟横渡太平洋。”

    考据家认为,该诗是1899年夏梁启超由日本赴夏威夷途中所作,说“基本纪实”,是因为梁启超在诗歌起端交代的时间有误,故意为之,算是诗性造景,将自己放置于时间与空间的重要节点之上,更具有戏剧性文学感染性。

    梁少年把全诗划分做八个场景:一、“亚洲大陆有一士,自名任公其姓梁,尽瘁国事不得志,断发胡服走扶桑。”诗人出场, 由他讲述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时间地点是“蓦然忽想今夕何夕地何地,乃在新旧二世纪之界线,东西两半球之中央。”

    二、“此虫他虫相阋天演界中复几劫,优胜劣败吾莫强。主宰造物役物物,庄严地土无尽藏。”概述地球演化,万物进化的历程。

    三、“初为据乱次小康,四土先达爰滥觞”:人类由“据乱世”演变到“小康世”。

    四,“恒河郁壮殑迦长,扬子水碧黄河黄,姚台蜿蜿双龙翔。波罗的与阿刺伯,西域两极遥相望;亚东黄渤谓黄海、渤海壮以阔,亚西尾闾身毒洋。”前半段说的是恒河、黄河以及两河流域,然后由河流文明引发,进入内海文明。

    五,“归去举国狂,帝者挟帜民赢粮,谈瀛海客多于鲫,莽土倏变华严场。朅来大洋文明时代始萌蘖,亘五世纪堂哉皇。”地理大发现催生出大洋文明, 权力中心由地中海移到大西洋。

    六,“世界风潮至此忽大变,天地异色神鬼瞠;轮船铁路电线瞬千里,缩地疑有鸿秘方”。工业革命重塑世界格局,太平洋中列强竞逐, 中国沦为物竞天择、优胜劣败的牺牲品。

    七,“吁嗟乎!今日民族帝国主义正跋扈,俎肉者弱食者强,英狮俄鹫东西帝,两虎不斗群兽殃。”梁少年发出了杜鹃滴血的呼号。

    八、“吾欲我同胞兮御风以翔,吾欲我同胞兮破浪以飏。”太平洋上朝阳初起, 象征了诗人对中国未来的希望。

    《二十世纪太平洋歌》糅合了世界局势、中国处境、大同理想, 传统与现代、旧与新、东方与西方、中国与世界、绝望与希望、灭亡与生机种种矛盾与冲突相互激荡,元气淋漓,张力十足,是其“诗界革命”、“新意境”、“新语句”理论的具体实践,“史诗”般大气磅礴,激荡人心。

    梁少年是全才,但并非专才,一些观点固然有启发性,从严谨的学术角度看却不无破绽,例如,他在该诗中提出人类文明“三纪说”,其中第一纪“河流文明时代”由中国、印度、埃及和小亚细亚这四个“古文明祖国”组成,这是“四大文明古国”说法的目前所知的早期雏形。如今,人们更普遍接受的说法是“人类四大文明摇篮”——黄河文明最为稚嫩且未老先衰——罔顾史实,自我膨胀,自有其振奋民族精神的功利价值,但长远看,对中华文明的捧杀严重遮蔽了近代中国的国际化视野阻碍了其世界化步伐。当然,对于梁少年来说,也可以理解为激情勃发的浪漫情怀和拯民救世的宇宙抱负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03-2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rfp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