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沐丞
(图片来自网络)在科技发达、物质丰富的今天,很多公司的产品都在追求个性化、用户定制,因为我们普遍的观点都是“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需求都不一样,没有一款产品可以满足所有人。这样的说法不无道理,但是做产品却不能这样,产品恰恰是要抓住用户的共性。这篇文章里所谓的“共性”就是“人性”,而且是人性中的缺点。
产品设计可能有一系列的方法,每个公司可能也都有一套自己的流程,我始终觉得好的产品设计是一场洞察人性的过程。说到人性,中国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食、色,人性也。”本文中提到的“七宗罪”是西方人对人性的总结,非常巧的是也包含了食和色,可见人类对人性的认识上也有一定的共识。
七宗罪之“懒惰”
很多人可能会说,我很勤快啊,怎么会懒惰?懒既然是人性,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表现不同。我对懒惰的总结就是人想方设法减少体力消耗和减少脑力消耗。外在表现有:宅、怕麻烦、不想思考、拒绝新事物、拖延症、依赖、从众、选择困难等等。可以说懒惰是七宗罪里外在表现最多的一个。也有人说“宅”、“选择困难”是因为穷,没钱导致只能呆在家里不能去旅游,去血拼,去健身房,没钱导致要比较半天造成选择困难。但是俗话说的好,“勤劳致富”、“勤是摇钱树”,可见钱是要通过辛勤劳动获得的,不勤劳所以没钱,不勤劳不就是懒惰么?
那么基于懒惰的这些外在表现,我们可以提炼出这些产品需求:如简单、自动化、可选择少、不改变习惯、展示内容少、操作步骤少、所见即所得、开箱即用、功能精简、内容分类展示等等。基本上能帮助人减少体力和脑力消耗的产品,都是在满足人类的懒惰。
(图1)
(图2)
上面两个产品中都是典型的减少体力消耗的例子。图1是自动发射小球的机器,小狗可以自己玩,这样就不用人来丢球了;图2是自动扫地机,每天可以定时扫地,扫完自动归位充电,这样人就不用自己扫地了。类似的产品还有非常多。
(图3)
(图4)
图3中的各种传统遥控器一看就有让人头皮发麻的感觉,将很多一辈子不用或是使用几率非常小的按钮都摆出来了。其实看电视时使用遥控器,一般情况下眼睛都是盯着电视屏幕的,如果需要仔细寻找遥控器上的按钮再来控制电视,这个体验是不好的,而且遥控器体积大、笨重,感觉既增加了脑力消耗,也增加了体力消耗。因此遥控器是需要“盲操”的,如图4的遥控器就将各种按钮做了最大的精简,保留了最常用的功能按钮,其它的功能都是通过菜单键在电视屏幕上完成。体积也非常的轻巧,完全满足盲操的需求,孰优孰劣一看便知。
(图5)
(图6)
图5是一个打字机,我们可以看到字母键的排序和我们平时用的PC键盘、笔记本键盘、手机等电子设备上的虚拟键盘一样,都是称为QWERTY键盘。有趣的是最原始的打字机上按键排序是为了有意降低打字速度的,因为早期打字机的机械结构造成如果打字速度太快可能会出现卡纸的情况,所以我们现在所有设备上的QWERTY键盘的按键排序其实并不是打字速度最快的排列方式。因此有人发明了图6上的键盘,这个键盘在ID设计上更符合人体工学,各类按键的排列可以大大提高打字效率。可是相信大多数人都没有使用过,甚至没见过这个键盘,可见作为一个产品它是失败了的。失败的原因就是这个产品没有考虑人性中的懒惰,打字机时代就形成的习惯,变成了整个人类的打字方式,如果当前的习惯没有很明显影响效率,人是没有动力去接受一个新产品,学习一个新的打字习惯的。所以大多数时候,我们做产品设计不要总想着改变用户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可怕的。当然,也不是绝对不可以改变用户习惯,只要用户改变习惯所带来的好处远远大于改变习惯造成的脑力、体力消耗,那么这样的产品也极有可能获得成功。
(图7‘)
(图7“)
图7是两款国外的社交软件,第一个应该是大家认识的推特,它的流行可能有很多因素,但是我觉得最明显的一个原因就是符合人性中的懒惰。推特对字数有限制,这就意味着每条信息内容少,不会像一篇长博文,发的人轻松,看的人也轻松,不用深度思考,可以增加互动性。而Yo则是将内容简化到了极致,发的内容更简单,不能传递复杂意思,没有持续交流的压力。
(图8’)
(图8”)
图8是两款国内的电商平台,大家都非常熟悉。“淘,不出手心”是对懒惰最好的诠释。以前买东西,可能需要穿戴整齐,乘坐交通工具,货比三家,最后自己再把东西拿回家。有了移动电商App,只要窝在家里,手指点点就可以等着商品送上门,简直是懒人的福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