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九一:“至善”恰如“至诚”
“至善者性也,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止之,是复其本然而已。”
先生说:“至善是人的天命之性,人的天命之性原本是没有一丝一毫恶的,所以叫做至善。‘止于至善’就是复归于本然的天命之性而已。”
王阳明这段话将《大学》和《中庸》贯通起来,《大学》首句便亮明“大学”的“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庸》的首句则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大学》“三纲领”落脚点在“止于至善”,其中的“至善”说到底就是发挥人的天命之性。人的“天命之性”是没有丝毫恶间杂其间的,甚至是纯粹到无善无恶的,也正因为如此才被称作“至善”。
《大学》所讲的“至善”,恰如《中庸》所讲的“至诚”——“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叁矣”。这是一个极为魔幻的逻辑——“至诚”召唤出了“尽其性”,进而如多米诺骨牌一般,连锁召唤出了“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如此才有了可以与天地并立为“三才”的人——“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并立,襄助天地化育万物。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的天命之性就是“至善”,这个“至善”与《中庸》中讲的“天下至诚”一般,让人成就其人之为人的“高明”——自然而然地化育万物。
正如“至诚”是不掺杂任何人为因素的诚心、诚意一样,“至善”也是不掺杂任何人为因素与偏见的本然之善。这个本然之善是由人的“天命之性”决定的,就像每一个事物都有它自己的本然之性决定一样。钢铁有钢铁的性质,植物有植物的特性、习性,动物有动物的特性、习性,人也有人的特性。简而言之,人的本然之性就是像个人一样存在。像个人一样存在——让人和禽兽、植物的本然之性区别开来。“像个人一样存在”是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的,不掺杂任何人为因素,不受任何主观认知的影响。远禽兽而“像个人一样存在”就是“至善”的根本动力,孟子进一步对之进行了升级——“充实之谓美,充实而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在庶几于禽兽和与天地并立为“三才”的人之间,确立了善、信、美、大、圣、神几个梯级。
无独有偶,《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也将整个人类进化的终极方向指向于神,与此同时,他还认为人之为人的关键就在于在精神层面的超越禽兽。
王阳明人为,“去人欲”就是“存天理”,在具体的生存生活过程中,不断地“去人欲”,就是不断地“存天理”,当“天理”充满自家心体之时,便能做到“心即理”,从而摆脱“心随境转”的制约,转而实现“境随心转”。
“去人欲,存天理”的实践,其实就是“复其本然”——复归于本然的天命之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