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
2002年,BBC举行了一个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结果丘吉尔获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英国政治家、历史学家、画家、演说家、作家、记者,出身于贵族家庭,父亲伦道夫勋爵曾任英国财政大臣。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1874年生于英格兰牛津郡伍德斯托克。1940年至1945年和1951年至1955年两度出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领导英国人民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雅尔塔会议三巨头”之一,战后发表《铁幕演说》,正式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他写的《不需要的战争》获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6卷、《英语民族史》24卷等。丘吉尔是历史上掌握英语单词数量最多的人之一(十二万多),被美国杂志《人物》列为近百年来世界最有说服力的八大演说家之一,曾荣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从1929年到1965年,连续36年担任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校长。 1965年1月24日,丘吉尔因中风逝世。
为了加强一下丘吉尔先生在这个一百名最伟大的英国人排名中位居首席的尊崇地位,让我们来看看排在丘吉尔后面的,为我们所熟悉的名字还有哪些。
第四位: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1809年-1882年):生物学家、自然选择与演化论的创立者、《物种起源》作者。
第五位:威廉·莎士比亚(1564年-1616年):文艺复兴时期诗人、剧作家,被认为是最伟大的英语作家。
第六位:艾萨克·牛顿爵士(1643年-1727年):物理学家,个人成就就不用介绍了。
第七位:伊丽莎白一世(1533年-1603年);英国女王。
第八位:约翰·列侬(1940年-1980年):歌手、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成员。
如果您不太了解丘吉尔,没关系,看看他是在与什么样人的竞争中胜出的也行。
1895年2月,丘吉尔从军校毕业,这一年他20岁,他的专业是骑兵,一个即将要逝去的古老兵种。丘吉尔毕业 后,以随军记者的身份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他自小就擅长文字,热爱历史和哲学,并具有语言方面的天赋,据说,丘吉尔的数学等理工科目是一塌糊涂的。在随后的的几年里,丘吉尔辗转古巴,印度和南非等地,为英国的媒体采写各地的战场新闻,积累了初步的战场和人生经验。当然,能在这么年轻的时候就具有了世界范围内的体验,一来得益于大英帝国给他提供了这个机会,二来也得益于他的贵族后裔的家世渊源。
这期间,年轻的丘吉尔着实也经历了一番生死历险。1899年9月,已经辞去军职的丘吉尔以《晨邮报》记者的身份前往南非,采访布尔战争。在随英军士兵行进途中被布尔人所俘虏,丘吉尔虽然是随军记者,但是他携带武器并参加了战斗,布尔人拒绝释放他。
同年12月,被俘的丘吉尔独自一人越狱成功,在当地一个英国侨民的帮助下逃到了洛伦索-马贵斯(今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的英国领事馆。很多后来关于丘吉尔的介绍都对他这一段的冒险经历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一个人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孤身逃亡,这显示了丘吉尔大胆独立的气质,也为他特立独行的个性蒙上了一层伟大人物所必须的神秘气息。同时,这一事件还使他在英国的名声大振,顺便获得了进入政界的跳板。
1900年10月,时年26岁,代表英国保守党参选的丘吉尔顺利当选议员,从此开始了长达61年的政治生涯。
早期的丘吉尔曾经在不同的政府中出任过许多中高级的职位,逐渐积累自己的政治经验和声望,这在英国的政治体制下是非常重要的事情。1908年,时年34岁的丘吉尔第一次进入了内阁,出任当时阿斯奎斯首相领衔的政府的商务大臣一职,并在同年与出生贵族却家境贫寒的克莱门蒂娜·霍齐尔结婚。双喜临门,这应该是丘吉尔人生中倍感幸福的一年。
丘吉尔第一次身肩重任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其间,他出任当时政府的海军大臣。但过程却很不顺利。1915年1月,丘吉尔批准了海军攻占达达尼尔海峡的计划,但最后海军却无法攻下该海峡,并付出了巨大代价,使得英国在战事之初的优势丧失,丘吉尔成为保守党猛烈攻击的对象,并被免除了海军大臣的职位,随即被分配了一个可有可无的闲职打发时光。
丘吉尔显示了他的倔强和强硬,他不甘于就这么度过战争时光。被排挤在政治圈之外的丘吉尔决定辞职,赶赴法国前线亲自参加战争。他成为了皇家苏格兰毛瑟枪团第6营的中校营长。一年后,丘吉尔卸任,又一次回到了议会这个他更为熟悉的战场。同年,他在海军大臣任上所遭受的屈辱被一个新成立的调查委员会平反,丘吉尔的政治生涯再次获得新生。
1917年7月,自由党党魁劳合·乔治宣布任命丘吉尔为军需大臣。丘吉尔在军需大臣任内推动了多项对今后战争产生深远影响的新发明,包括坦克、飞机和化学毒气。在丘吉尔的提议下,英国迅速扩大了坦克的生产规模,推动飞机在战争中的应用。
对于一个一般的职业政客,以上的这些成就的取得已经能够让他自诩不凡了,而对于丘吉尔来说,这一切只是他后来有机会成就真正的伟业的铺垫和序曲。
人过中年,现在我们可以来真正地研究一下丘吉尔的性格和内在禀赋了。
在他职业生涯的前半期,丘吉尔被他周围的人认为是一个热爱冒险,富于幻想,性格激动,不太好相处的人。丘吉尔在他军需大臣的任上那些具有前瞻力的超凡举措后来都被认为是划时代的远见卓识,也是和他同时代的人所很难设想的事情。丘吉尔自己也承认这一点,并将自己的这个特征归结到了家族遗传和孩童时期的生活环境。但这都是些比较表面化的观察,并不足以揭示丘吉尔心灵深处的东西。我们看看能不能尝试着从其他角度来对丘吉尔的内心世界做一个探究。
从青年时期起,丘吉尔就具有了广泛的世界范围内事务的经验,尤其是战场经验,他不止一次地经历过真正的生死考验。他所从事的事业,英国的政治是一个高度自由,当然同时也是一个变化莫测的事情,所有这一切加在一起,不可能对丘吉尔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不产生重大影响。还有,丘吉尔一直钟情于对历史的探索,他写过很多大部头的历史专著,是名副其实的历史学家。但事实求是地讲,这又给他本来就已经很复杂的精神状况又增添了一个新的观察问题的维度,使得丘吉尔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比之于常人复杂很多。
所有这些因素在他还很年轻的时候是很难得到较好地协调的。只有随着时间的流淌,人生经验和各个方面认知进一步加深,这些心灵深处的矛盾和冲突才有可能得到比较好地舒缓和释怀。
我的这些设想并不是空穴来风,据记载,丘吉尔一生深受忧郁症的困扰,经常陷入绝望和孤独当中不能自拔,他年轻的时候情绪起伏波动非常之大。研究他的人一般喜欢把原因归结为他的童年阴影。也许确实有这方面很大的因素,但我更认为主要还是因为他非同常人的经历所导致的,没办法,忧郁症是一种现代病,这种所谓的疾病其实严格来说很难能被称为一种病态,它主要是因为人的知识体系和真正的认知之间出现了不可弥合的缝隙,或者说分裂导致的。简单说,就是知道乱七八糟的东西太多了容易得病。
丘吉尔应该属于这种情况,在他那个时代,他知道的,经历过的事情太多,太复杂了,再加上一些外部的因素,比如所谓童年阴影,结果他就病了。
好在这种病他还不直接致命,它只是折磨一个人的心智。据说,丘吉尔为了应对这种忧郁的挑战,想了很多办法,比如砌墙,比如画画,主要目的就是转移注意力,把自己从强制性地,由不得自己控制地精神痉挛中抽拔出来。哎,这实在是一件痛苦异常的事情。就在这样的煎熬中,丘吉尔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中与内心的绝望做着殊死地搏斗。直到他最终习惯了绝望,也接受了绝望,从而彻底摆脱了绝望的控制。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当所有人都已经陷入绝望,因为恐惧而战栗不止的时候,丘吉尔毫无畏惧,因为他太了解绝望了,这不就是他多年来一直与之纠缠不休的东西么。真是应了我们中国人的那句老话,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增益其所不能。
一战后,随着和平主义气氛的蔓延,丘吉尔也步入了自己政治生涯的相对低潮期。他出任了一些政府职位,但也都不是太长久,过于平淡的职业官僚生涯恐怕也不太适合他。他在保持自己必要的政治形象的同时,主要把精力投入到了写作事业中。其间,他还在访问美国的时候经历了一次比较严重的车祸,好在治疗及时,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三四十年代的大部分时光丘吉尔都是在平淡中度过的。
丘吉尔在当时的英国政坛具有两个鲜明的形象。其一是反共积极分子,丘吉尔极端厌恶当时的苏俄共产主义,他曾经在职的时候积极策动过对苏维埃俄国内政的干涉,不遗余力地试图搞垮初生不久的前苏联。丘吉尔对共产主义的极端憎恨是可以理解的,他钟爱英国历史,并具有广泛地西方世界古代史的修养,极端珍视英国人传统的自由价值观。苏俄教条化的共产主义观念对他来说基本上就是洪水猛兽,不共戴天。这大概就像我们过去的中国人对那些不守纲常之理的所谓蛮夷民族的鄙视之情。
当然,后来的丘吉尔在具体政治实践中还是选择了灵活处理与苏联的关系,携起手来共同打击最大的敌人,希特勒的纳粹德国。不过这确实只是权宜之计,不光丘吉尔与斯大林彼此之间心知肚明,就连希特勒都一再怀疑他们的这种联合能坚持多久。二战胜利后,丘吉尔就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开启了新的冷战时代。这是后话。
其二,丘吉尔坚决反对对当时一战的战败国,德国的绥靖政策。他以他深刻的历史洞察力,预见到了执行这种政策的最终结果,就是不得不接受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又一次战争。一战后的英国迷漫着和平主义的气氛,从政党领袖到平民百姓都认为一战后将再也不会有残酷的战争并主张裁军。丘吉尔是议会中极少数反对裁军,并警告德国正在撕毁《凡尔赛条约》的人。丘吉尔警告,希特勒的法西斯独裁将给欧洲带来灾难,如果不立即阻止甚至可能导致文明的毁灭,他督促英国应当重整军备,并鼓励盟友法国加强军事势力。
很可惜,当时没有人会听丘吉尔的聒噪言论,但也正是这种坚持让丘吉尔具备了成为英国战时首相的无可置疑的资格。
1940年5月10日下午6时,国王召见丘吉尔令其组阁。一小时后丘吉尔会见工党领袖艾德礼,邀请工党加入内阁并获得支持。
1940年5月13日丘吉尔首次以首相身份出席下议院会议,发表了著名的讲话:“我没有别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献给大家。你们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艰难,也要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无法生存。”下议院最终以381票对0票的绝对优势表明了对丘吉尔政府的支持。
这一年,丘吉尔66岁。
战争结束后,战时内阁也必须解散。丘吉尔辞职,准备新的大选。原本信心满满、认为凭借自己在战争中的劳苦功高一定能顺利当选的保守党,却在大选中落败。工党领袖克莱门特·艾德礼成为新首相,带领英国人民走向胜利的丘吉尔却被抛弃了,他引用古希腊作家普鲁塔克的话说:“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
1951年,丘吉尔再度出任首相。1955年4月5日,丘吉尔因健康原因辞职。
十年后的1965年1月24日,丘吉尔因中风去世。
丘吉尔是个非常复杂的人,这也难怪,能得忧郁症的一般都是非常复杂的人。从基本的个性上讲,他和自己予以高度赞美的大英帝国乔治三世时代的首相,著名的老皮特一样,都是执拗,自负,不折不扣的爱国者。他们都具有几乎天生的国家使命感,并且都在情绪和性格上表现出了相当程度的不稳定的特性。但因为家世和时代的不同,丘吉尔显然要更为杰出一些。
丘吉尔的巨大声誉还来自于他多方面的才华和他被疾病磨练出来的幽默感。他从来也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经常有出人意料之外的举动,这给他平添了很多的人格魅力。
另外,丘吉尔同时也是一个刻薄的人,尤其是当他面对他所不了解的异族文化的时候。不知道他是出于对自己英国文化的无比热爱呢,还是出于对非西方民族的轻视。据记载,他称印度的民族领袖甘地是“半裸的骗子”,他还想尽一切办法要让甘地闭嘴。
当甘地开始进行绝食时,丘吉尔一心等着他死去。在那期间他两次迫不及待地问当地官员:“那人到底死了没有?”最终他同意释放甘地,是因为他派去的医生说,甘地已经非常衰弱,马上就会死亡,最好让他死在监狱外面。但是圣雄最后挺了过来,丘吉尔气坏了。在他获释后两个月,丘吉尔还在追问:“他怎么就没死呢?”
他对中国的态度也好不到哪去。他对当时中国的国家领袖蒋介石非常讨厌,甚至为了英国战后在东亚的可能利益,还组织实施了对蒋介石的暗杀,只不过没有得逞而已。更有甚者,在安排战后世界格局的雅尔塔会议上,他坚决反对将中国列入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理由是中国对二战的胜利作出的贡献不足以接受这样的安排。这充分显示了丘吉尔的短视和对人类总体历史进程的无知,不难看出,他是一个完全的“西方中心论”的持有者,所以说,他不得忧郁症才怪呢。
当然,人无完人,丘吉尔总体上还是一个好人。
如果让我来选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领袖,在我考虑了罗斯福,斯大林,希特勒,戴高乐和我们的毛泽东之后,我还是依然会选择投票给丘吉尔。
理由是,他是一个古典和现代性兼具的伟大人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