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不是培养阅读习惯的最佳选择
最近一段时间,朋友圈总被几个学生阅读打卡刷屏。打卡的内容是大同小异,家长拍摄一段小视频。小视频中孩子坐在桌子旁边看书,视频还要出现孩子读到第几页。视频分享到朋友圈,并且标注“谁谁阅读打卡多少天。”我很好奇问一个分享的朋友。朋友说,“分享朋友圈很麻烦,其实他也不知道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只是老师要求这样做。每一天都要在规定的时间让孩子拍摄,孩子只是拿书摆了一个造型。不知道孩子真的阅读没有。”老师的初衷是非常好。学生没有阅读的习惯,家长懒于监管学生的阅读。为了让学生的阅读能够落到实处,逼着家长通过打卡分享的方式参与到孩子的阅读教育。
但是,打卡阅读不应该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最佳方式,原因如下:
阅读兴趣需要慢慢的培养,强迫只会让学生远离阅读。阅读兴趣具有私密性,每一个人的阅读口味是不一样的。就如吃饭,大家都知道吃饭的重要性,却不能够统一要求所有人吃相同的饭。读书也一样,不一定非要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统一去读一本书。这种强制阅读同一本书,会破坏学生的阅读口味。允许学生读各种各样的书籍,只要是积极向上,只要是利于孩子的成长,就可以鼓励学生去读。读他们喜欢的书籍,学生慢慢地会喜欢上阅读,也能够真正的感受到阅读的力量。越是统一的规定,越会让学生远离我们的期望。
阅读需要有梯度性,层级性。手指头都有长短。学生的阅读更有层次性。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环境、教育基础和领悟能力等等的客观因素,限制着每一个学生的阅读水平是层次不齐。让每一个学生共读一本书,并且打卡分享,只会让打卡阅读流于形式,不会有真正的作用。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成长。阅读考核形式应该多样化,允许不同的学生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展示他们的阅读效果。
让家长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家长对于阅读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考试成绩。家长配合老师抓学生的阅读,源于希望学生能够考一个好成绩,而不是对于阅读的真正重要性的认识。作为老师,通过各种方式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阅读,也让家长看到学生通过阅读之后的成长。当家长真正体验到了阅读的重要性之后,配合的效果会更好。打不打卡都不重要了。
打卡只能看到学生的阅读行为,而不能够看到学生的阅读效果。打卡目的是促进学生的阅读,可是效果不能够达到预期。每一个教育行为一定要能够正向促进学生的成长,而不能够养成学生的一个坏习惯。打卡促进阅读,一定层面上让学生养成为老师负责任,应付老师的思想。而不能够促进学生自我的成长。好的阅读措施会让学生真正喜欢上阅读,而不是害怕老师检查打卡而阅读。当学生自主拿起书的那一刻,就是阅读的成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