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突破内向
为何你一开口就得罪人?

为何你一开口就得罪人?

作者: 贝加 | 来源:发表于2017-09-19 14:20 被阅读49次
    来自网络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和A说话觉得如沐春风,和B说话却觉得甚不舒服,甚至有时候特别想怼他。不过是日常聊天,闲扯家常罢了,可是,你就喜欢和A聊天,不喜与B交往。

    到底日常聊天是如何塑造人与人的关系呢?

    一起看看我的学员贴来的一组对话:

    小李:“晚上吃饭吗?”

    学员:“晚上不吃,我向来晚上不吃饭,减肥。”

    小李:“天呐,你这是虐待自己。”

    学员:“我这叫自律,你以为都跟你一样,都这么胖了还没点自制力”

    邀约吃饭的小事怎么瞬间变得好像唇枪舌战了?很明显,学员已经产生了负面情绪,那么,他为何会产生负面情绪呢?

    因为被否定

    我们知道情绪是以个体的期待和需要为中介的心理活动。所以,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产生有赖于个体期待和需要的满足与否。当我们置身于交谈中,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对方的肯定、认可、赞同甚至是赞美,没人期待自己的行为得到他人的否定、拒绝、打击或批评

    甚至你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此刻需要什么,但是这些需要是一定存在的。

    学员为何会有负面情绪产生,那是因为学员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当学员说出“晚上不吃,我向来晚上不吃饭,减肥”的时候,他希望对方理解他,肯定他这种减肥的举动。但是,小李口中的“虐待”并非一个积极的词汇,让学员感觉自己的的行为被对方否定,无论对方仅仅是出于不可思议、不理解,还是不接受,总之,他否定了学员,这激发了学员的攻击欲。

    试想,如果小李换一种方式,比如,

    好的,那我去了(不做任何评判)

    晚上不吃饭确实是减肥的好方法(赞同学员的行为)

    你真有自制力(评价学员的品质)

    第一种方式:不做任何评判,是最低风险的社交方式,不出彩但也不犯错;第二种方式:赞同学员的行为,会把双方的对话引向好的方向;第三种方式:评价学员的品质,在这里因为是积极的,学员可能还是乐于接受的。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即便是积极评价也还是有风险的(比如,如果学员并不觉得自己有自制力,觉得仅仅是不吃晚饭而已,与自制力没有关系,那么你的积极评价就会碰壁)。曾经有学员求助,就是因为他评价女孩生活讲究,女孩回复他“你不了解我别乱定义我的生活”。所以,尽量避免评价。

    反之,如果小李这样说,

    晚上不吃饭对减肥一点用没有(直接否定学员的行为)

    你这是虐待自己(负面评价学员的行为)。

    生活中,这类话可能更多代表着对方不太理解学员的做法而已,本无恶意,但它毕竟第一时间否定了对方,至少也让对方觉得自己不被理解,那么,就有可能导致对方产生负面情绪。此时,学员的负面情绪一旦产生,就会像壁球一样,射出去终究会再弹回来。一来二往,双方就会发生意料之外的冲突。

    比如,学员的回复,“我这叫自律,你以为都跟你一样都这么胖了还没点自制力”,如此,冲突是会升级还是降级呢?

    很明显,如果小李口中的“虐待”还只是出于不理解而无意间对学员行为进行了否定的话,学员这句话就已经充满恶意了。恶意从哪里看出来呢?

    评价升级

    “你这是虐待自己”,小李只是在负面定义学员的行为;

    “你以为都跟你一样都这么胖了还没点自制力”,学员已经把问题上升到对小李这个人的评价,“你没自制力”。

    评价升级,冲突升级

    我们知道,生活中最不容易引发冲突的沟通方式是:陈述事实,就事论事;其次是对某事某物的想法或态度;最容易引发冲突的,就是评价评价还包括,评价对方的行为,评价对方的想法,最后到评价对方这个人!随着评价升级,冲突爆发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

    看到这里,可能大家就明白了,为何我要分析这么小一件事。恰恰是这么小一件事,最后引发到对人的评价,冲突也就随之而来,即便小李面对学员的评价不再言说什么,避免了双方的冲突,但是,友谊的小船在心里已经说翻就翻了。

    一定有人会说“学员太计较了吧?”,也有人会说“谁让小李先否定学员呢?”。我们当然希望学员面对他人话语的时候,可以做到宽容大度,但是,如果我们不意识到这些话语的错误之处,就无法从根本上理解自己的情绪,也就无法调节情绪。只用“你大度点”“你别计较”这些无用的劝说词,是无法让一个人真正认识自己的。

    同时,如果不了解这些,自己也会不知不觉间犯下错误,让别人来忍受我们,那就是我们的损失了,也会与所谓的”高情商“失之交臂。

    学习的目的从来都不是为了站在制高点评价别人有多low,而是让自己在面对他人错误的时候,可以理解他;更重要的是,让自己减少错误,不要成为别人眼中那个不会说话的人。

    是否有人注意到,问题看似由小李的一个“虐待”引起的,可是,再深挖一层,小李对学员行为的否定是无缘无故来的吗?纯属小李不会说话?非也。

    小李为何会对学员不吃晚饭的行为进行否定呢?

    当小李问“晚上吃饭吗”的时候,他也期待得到肯定和赞同,比如“吃啊,走,一起”。

    但是,学员否定了他(拒绝也是否定的一种)。问题是,不但否定了,还否定的特别坚决,表示“我向来晚上吃晚饭”,这种话透露出“我和你不一样”“我不接受晚饭”的感觉。

    由此可见,否定从我们的学员就已经开始了,小李感受到被否定,所以进一步否定学员,“天啊,你这是虐待自己”。

    大家肯定会有疑问,难道我就不能拒绝别人了吗?

    然不是

    那小李为什么会感受到被否定呢?

    我们再试想,如果学员这样说,感觉是否有不同?

    “我也很想吃,但是实在需要减肥,就不吃了,你去吧”。

    这句回复和原来的话有什么不同吗?

    有。在这句话中,学员用“我也很想吃”的意愿赞同了小李吃晚饭的举动,说明自己和小李一样,“吃晚饭是我们共同的期待”。小李就不会感受到自己吃晚饭这种行为是被否定的。然后给出“实在需要减肥,就不去了”的私人理由,向对方表明,我不过是出于个人原因不能去,而不是反对吃晚饭这种行为。

    大家有没有觉得好很多?

    我们常说,“与人沟通先肯定后否定”,这是非常好的沟通习惯。很多人仅仅把这句话理解为发生观点冲突的时候才使用,甚至把它完全当作表达自己“否定”观点的方式。比如,

    有些人一张口就是“你说的有点道理,但是......",匆匆几个字评价一下别人,然后用十分钟陈述自己,让对方感受到巨大的否定。

    其实,这种方式的主要目的是“先肯定”,而不是“后否定”,让对方感受到自己被理解,然后才有心情倾听。

    学员的沟通习惯就坏在这里,不仅没有肯定,采取直接否定,还升级否定到对人的评价。

    很明显,小李对学员的否定还仅限于“不吃晚饭”这个行为是“虐待自己”,而学员的回复定义的是小李这个人“没自制力”。这是沟通大忌。

    小李对学员不吃晚饭这个行为,赞同也罢,不赞同也罢,都是对这个行为而已。学员却主动把就事论事上升到了对人的评价。一旦上升到人,就容易引发冲突。

    也就是说,学员在无意间主动扩大了冲突。

    上升到对人的评价

    这是人与人之间冲突的最大诱因

    世上没有小事,处处留心皆学问。

    这段话最好的应对方法是什么呢?比如,

    小李:“晚上吃饭吗?”

    学员:“我也很想吃,但是实在需要减肥,就不吃了,你去吧”(先赞同对方吃晚饭的行为,再用个人原因拒绝邀请)

    小李:“天呐,你这是虐待自己。”

    学员:“对啊,我也觉得是在虐待自己,但是没办法,虐虐更健康嘛”

    从上面这些分析,大家可能已经明白了,日常生活中人们是如何扩大冲突的。反向而行,我们就会减少许多与他人不必要的冲突。

    就事论事——冲突最小化

    产生评价——冲突扩大化

    从对行为、想法的评价上升到对人的评价——冲突升级化

    我常常观察那些交谈过程中让我如沐春风的人,我也怀疑过,难道沟通中我们之间没有任何差异,哪怕是一个观点,一个想法?后来我发现,不是没有差异,而是在遇到差异的时候,大家都没有在第一时间直接否定对方。

    特别是这种说话方式:

    我向来不…….

    “我觉得张艺谋电影不错”,

    “他?我向来不看他的电影”

    “咱们去吃饺子吧”

    “我向来不吃饺子”

    这种直接、决绝否定别人的话,尽量避免。

    哪怕你说“我不太喜欢吃饺子”都比“我向来不吃饺子”要好很多。当然,更好的方式是,

    既又不违心,又不直接否定别人。比如,

    “嗯,喜欢他的电影的人还挺多的,我就是静不下心看”。

    “饺子听起来不错,但是很奇怪的是,我不太习惯吃”

    减少自己产生负面情绪的方法就是:避免把他人对自己行为或想法的否定上升到自己这个人的评价。比如,A说“你这件衣服颜色有点老气”,那就是说这件衣服而已,不要动辄上升到“哼,他在说我没眼光,他觉得我没品位”。很多时候,对方不过是在表达他的想法,他的观点而已,尽管没有符合你的期待。

    同样,避免自己给他人带来不良感受的方法也是:避免直接否定别人,更要避免评价别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何你一开口就得罪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rup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