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孩子就是我的儿子,现在已经六个半月多一点,最大的特点就是爱笑。无论熟人还是陌生人抱着逗或者笑,都是乐呵呵,满脸的可爱洋溢。
我和孩子已经相处200天+了,我从一个惊慌失措的妈妈,慢慢成长为一个稳重,从容,温柔的妈妈。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看见他、温柔以待。
最近还在追李雪的心理学书,关于母婴关系。这是我第二次阅读了,因为阅读次数越多,让我感受和变化越大。我很喜欢自己从书里看到自己、感受自己,看到自己内在的孩子,和自己怀里的孩子一起成长。
这本心理学书籍,是一本正视自己内在小孩的书,讲的原理很透彻,让我欲罢不能。
给我感受最深的几个观点:
一、母婴关系的共振互动。
比如:在婴儿很小的时候,饿了,困了,或者拉了,用哭来表达,母亲也能及时有效的的回应,就是最理想的情况。
比如:婴儿自主地微笑,激荡起母亲的喜悦,母亲也发自内心地对婴儿微笑,给予婴儿互动式的回应;婴儿夜半啼哭,母亲哪怕在另一个房间也会同时醒来,冲过去抚慰婴儿。
母亲以婴儿的感受为中心,与婴儿共振,给予积极的回应与关注。
给孩子生命最好的滋养,是确认孩子的感受。I see you,正是这个意思。
二、好习惯无法养成,坏习惯只因匮乏爱。
读到这段的时候,我心里一惊,原来爱没有最大值,缺少爱,会有缺憾。
很多父母会把大家公认的真理认定为“好习惯”,难道符合大多数的想法才是“好习惯”吗?
未必!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两个初中生,周末在家打游戏,到了午饭时间,他们的妈妈叫他们放下游戏去吃饭。
第一个妈妈,叫了两次,孩子无动于衷,妈妈就直接把饭菜端到游戏桌前,孩子边吃边玩,不亦乐乎。
第二个妈妈,也是叫了两次,孩子依然沉迷游戏,然后妈妈自己吃完饭,把剩下的饭菜倒进了垃圾桶。用自己的行为告诉孩子,这样沉迷游戏,要饿肚子,没有饭吃。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生活情景。换做是我大概率会是第二种妈妈,用惩戒来阻碍孩子的心理发展,阻止爱的流动,逼迫他树立时间观念。
其实关键在于父母和孩子间的情感和爱流动与否。以后孩子长大了,看到亲密的人在电脑桌前玩游戏,是直接关心一句,放下游戏休息吃饭,还是端来一碗饭,你侬我侬的相互喂饭呢!
想必大家知道答案了,让亲子间持续不断的流动着爱,才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大的支持和看见。父母的觉知和内心轻松感,是情感流动的源泉。
三、拒绝不等于伤害。
以前我会觉得,你拒绝了我,就是在伤害我。我把拒绝和伤害混合在了一起,可能是我儿童时期,遭受非正常的情感引导。
现在我看到很多家长会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觉得孩子要求不合理,就找各种理由拒绝,然后还要附带自己的想法伤害孩子。
其实问题很简单:比如,孩子在商场看到一个玩具,他非常想要。一个有觉知力的妈妈会说:“妈妈看到你的需要了,它很好,知道你想得到它。现在爸爸妈妈没有那么多钱,所以我们买不起他。”这样说,就是父母在正视自己的现状,不加虚掩。给予孩子最直接的回复,不加任何无厘头的道理。孩子虽然被拒绝,会伤心,但是母婴关系的情感依然在,所以爱依然在流动,孩子的情感不会被阻止。
反之,另外一个妈妈会说:“你天天买玩具,家里一堆玩具,你应该要收敛一点,不要再要求买玩具了。”然后附带一堆所谓的道理,证明自己是对的,孩子是错的。孩子就会认为,被拒绝等于我是错的,自己不值得被爱。
和孩子的相处模式,也反映了自己小时候和妈妈的情感模式。庆幸自己看到这本好书,让我有机会可以正视自己,不断觉察,让母婴的情感一直流动下去。
2020.08.21,珠妈妈记录,23:3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