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之前,读过《围城》,但没有看过同名电视剧,一直没有太多印象,连主人公方鸿渐和赵辛楣想起来都是面目模糊的,只隐约记得最初归国轮船上方鸿渐和鲍小姐的调情。
多年之后,重读《围城》,其中相隔的不仅仅是物理上时间的流逝,还有和主人公一样告别学生时代,求职、工作,经历爱情婚姻的真实感悟,感受自然大相径庭。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最经典的作品,也是仅有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年少的我并不以为然。现在读来,有些了解,这本书写于1946年,算是白话小说,但和通俗意义上的现代文还是有些区别,青年人读起来也许并不轻松,我想我当时一定读得十分潦草,或者没有完全读完都有可能的。
现在读来,却感受到了钱钟书先生的语言魅力,怪不得杨绛先生说常常读得大笑不已,我也如此,常常读到一些片段,忍不住大笑,恨不得复制下来和友人分享,笑过之后,回味起其中的道理,又深以为然,再仔细想想,心中竟有些难过。回忆起读老舍先生的作品,也曾有这种感觉,还记得朱自清先生对老舍的作品的评价“始而发笑,继而感动,终于悲愤了”,我觉得围城大约也是如此“始而发笑,继而沉思,终于悲伤了”。
一开始,我是很不喜欢方鸿渐的。他把一首好牌打得烂透——能够机缘巧合出洋留学,却浑浑噩噩度日,不思进取,为求交代竟然买了假文凭瞒天过海;归国途中,难耐寂寞,无法抵抗鲍小姐的诱惑,被人耻笑;明明心仪可爱的唐小姐,却犹豫怯懦,不敢回绝苏小姐的示爱,终于被唐小姐拒绝失恋。这分明是一个志大才疏、软弱无能的人。
后来,我有点可怜他。他对唐小姐是真心爱慕的,情书写得让人动容,失恋的痛也是真切的,虽说因为他的暧昧含糊,给了苏小姐误会,导致他失去唐小姐也是咎由自取。但我可怜一个年轻人真实的爱,失恋的痛。后来,历经艰险,他终于到三闾大学去任职,不会玩弄政治,高校长食言摆布他,同事排挤欺负他,最后竟然被学校解聘了。这分明是一个年轻单纯,颇有气节的人。
然后,我能够理解他。第一次大学被解聘,当然也有他自身的缘故,第二次报馆里辞职,多少的现实和无奈,在职场奔波的人,没有靠山,没有人脉,收入都没有妻子高,也想着成就事业,可是局势在那里,现实在那里,谈何容易啊。和孙小姐的婚姻生活,并没太多激情,他被命运推动着,被孙小姐算计着,走进了婚姻,走进了围城,他夹在父母和妻子之间,夹在妻子和强势的姑妈之间,他想着和妻子好好过日子,可是柴米油盐,生活琐碎,婚姻充满了争吵和动荡。这分明是一个平凡普通,真实亲切的人。
正如赵辛楣对方鸿渐的评价——你并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这大概也是钱钟书先生自己对主角的一个评价和设定,正是这样一个并不十分讨厌,有几分熟悉几分亲切几分嫌弃的人,让我们笑,让我们思考,让我们共鸣,让我们悲伤。
关于围城,文中男女人物谈论婚姻时,说到——英国的古话,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都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法国同样的古话,只不过不是鸟笼,而是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我想,围城不仅仅针对婚姻,对于工作,对于每一个我们曾经向往的目标都是如此。围城内外并不重要,如何护城才是重要,对于每一个得到的人、事、关系,不是仅仅想着逃脱,而是如何经营和珍惜。
和杨绛先生一样,我是最喜欢读他们历经艰险远赴湖南的路途描写,在一段长途的旅行中,最能试验一个人的品行,叫人真相毕露,也是这段旅行中,对比其他几个人的虚伪、自私,我才对方鸿渐渐渐有些好感的。
不过也真让人奇怪,以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的神仙爱情,竟然能将夫妻之间的龌龊、矛盾、纠纷写得那么真实、生动。可见,作者对生活观察是多么仔细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