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听说凯哥离职了。
他是我同校的学长,比我大4岁。
在这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在这个待遇很不错的公司,他的裸辞,让我想不通。
收入虽然赶不上互联网,但是我们也算大厂,按照他的工龄和技能水平,应该一年30个w是有的。
周末基本上不加班,工作压力并不大。
现在的就业形势下,这样的待遇应该是多少人挤破头想要的呀。
直到,有一次,我在街边吃烧烤的时候,偶遇了他一个人在喝酒。
老友见面,加上酒已半酣,凯哥说了很多,打开了我的疑惑。
真的是:彼之蜜糖,我之砒霜。
在别人看来风光无限,好处多多的事情,放在自己身上,未必真的那么好。
在工作轻松,待遇中上的背后,还有更重要的东西,没有达到他的期待。
比如,陪伴家庭。
因为工作的关系,凯哥是在分厂上班,距离他的老家大约200公里。
虽然,单位可以提供临时住房,但是总是他一个人。
家属在老家有工作,孩子也需要上小学,不可能跟着他,在异乡颠沛流离。
网上有一个讨论说:陪伴孩子和挣钱,哪个重要?
现实中,很多家庭都是两地分居的状态,北漂、沪漂、深漂等,都是在大城市掘金后,支撑老家的妻儿的生活开销。
2-3年的时间,可能还行。如果拉长战线,达到5年以上,甚至10年之后,奔着退休去的话,在凯哥看来,这不是正常的家庭生活。
所以,宁可回家收入腰斩,也毅然辞职了。
还比如,成长性。
听他说,工作虽然不卷,但是工作内容基本上是一成不变的,没有什么成长性。
还不错的待遇,是因为赶上了时代的红利,蹭上了公司的平台光环。
如果在创业公司,以他的能力和付出,估计月薪过万都够呛。
有一句话说得好:别错把平台,当成自己的能力。离开了平台的buff,你可能啥也不是。
职场上,一定要警惕温水煮青蛙的状态,尤其是40岁之前的年轻人。不要被眼前的薪资水平蒙蔽了选择,
放弃了对自我的认知和前途的思考。
《肖申克的救赎》中说到:监狱是个怪地方,起先你记恨它,然后你习惯它,更久之后,你离不开它。
不想折腾了,想稳定了,不是因为年纪大了,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而是“被体制化”了。
凯哥拍着我的肩膀,劝我:生涯还长,时代风云变幻,成长性才是最重要的。
体制内常讲的一句话:请保持随时离开体制的能力。
这个能力就是个人能力的迭代与成长。
在比如,收入曲线。
很多人,为什么挣不到大钱,只有碎银几两,还整天慌慌张张。
汽车之家的高管张辉,在文章中分享了三类收入来源。
一是工资。一份劳动,换取一份收入。
二是副业。比如写作,是一份付出,换取多份收入。
三是投资。用钱生钱,24小时自动赚钱。
大部分人,都是第一种,一旦哪天生病了,不想上班了,就没有收入了。并且,即使累死累活,加班熬夜,也换不来百万的高薪。
因为,从数学上讲,它是线性增长的。
而后两种,是指数型增长,并且是被动增长。
作家10年前写的书,今天还在赚着稿费;去年写的付费文章,今天还有人半夜在点开阅读。
尤其是在互联网的助力下,收入的差距就更大了。
更不要说股票、基金等投资产品了。
当然,投资需要谨慎,需要智慧和眼光。但是投资的思维是每个人应该学习的。
凯哥的工作就是第一种,对于后两种倒是想过,但是行业限制,也没有成行。
综上原因,他还是在将近不惑的年纪,辞职了。
干了这杯带泡沫的水,看着他离去的背影,
我也在想:几年后,我能不能达到真正的『不惑』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