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获得爱和付出爱?
精神分析认为一个人的生命有自恋展开的维度和关系构建的维度。
比昂认为,人和人之间的连接包括我爱你、我恨你、我想了解你。
l 自恋与依恋
① 依恋的形成
依恋就是一个人的情感能够向情感对象打开。依恋的类型可以分为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和紊乱型。
依恋的发生是因为自体都在寻找客体,“我”永远都在寻找“你”如果我对你的渴望得到了积极回应,那这份动力就在我和你之间建立了一份链接,我就会表达对你的依恋。
依恋的对立面是自恋,也就是你的生命力都憋在自己体内,对外部世界失去了兴趣。咨询师对这样的来访者,妈妈对最初的婴儿,都需要扮演自体客体的角色,让自体能够伸展,表达自己的能量。
妈妈以及其他抚养者要允许儿童使用自己。孩子,特别是婴幼儿,需要“我可以自由地使用这个世界”的感觉,这样他才能够把他的动力指向客体、指向万物、指向世界,成年人也是一样。
最好是在孩子时学会依恋,学会低头,学会去信任一个有力量同时善意的情感对象。希望在“我”不能控制的边界之外,有一个善意的“你”存在,这时“我”愿意向“你”低头。
② 两种妈妈,与两种孩子
自恋和依恋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学会了依恋的人会拥抱真实世界,而一直停留在自恋中的人容易待在自己的世界中,并认为自己的世界才是精神的归宿。
依恋的形成,需要孩子有一种基本的感觉:妈妈基本上是“好”的,有时候是“坏”的,但“坏”不会淹没“好”;我基本上是“好”孩子,有时候是“坏”的,但“坏”可以被接纳。
如果依恋没有形成,首先要看破自己的重重心理防御,看到自己的初心:“我”永远都在寻找“你”。生命原本的样子就是我们一方面试着独立完成一些事情,另一方面在寻找情感依恋。
③ 依恋“你”,排斥“它”
如果外部世界是充满敌意的,是“它”的世界,那“我”就会倾向于控制一切,并陷入自恋;但如果外部世界是基本善意的是“你”的世界,那“我”就会放下控制,把“我”交付给“你”,这就是依恋。
自恋和依恋不仅仅是情感的事情,也是伟大的隐喻。婴儿依恋妈妈,孩子依恋大人,成年情侣依恋彼此,这都是在皈依“你”的世界,“我”之外的世界是何等丰富宽广,而自恋的世界何等孤独狭窄。
我们陷入自恋和控制中,是为了防御外部世界的敌意的“它”这时我们还需看到我们内在也住着一个“它”口在“它”之世界,手我们会切断与外部世界的联系,选择封闭。
自恋和依恋还会带来身心分离和身心合一。当我们想切断和外部世界的联系时,会切断头脑和身体的联系;而当我们愿意和外部世界保持链接时,也会保持头脑和身体的天然链接。
④ 晕车的隐喻
晕车、晕船、晕机,都是和控制感与失控感有关,背后也有自恋和依恋的深刻隐喻。晕,就是失控感。控制都是为了对抗失控,而失控的原始体验,是情感依恋的失败。
关于胃的不舒服和呕吐,也有深刻的隐喻。在婴儿时,我们必须吃进妈妈的奶水或妈妈给的其他食物,否则就会死。如果婴儿感知妈妈是敌意的,那么他会有恐惧和担心,好像这份食物有毒,他吃了之后会抵触,严重时想呕吐。
如果你想给自己或别人的晕做一下治疗,基本方法可以是这样的:
先在防止晕上做足功夫,例如准备好晕车药等,这让晕的人知道,是有充足准备的;
治疗的核心,是感受身体的感觉,当身体能很好地感受时,就意味着放松和信任就发生了;
治疗的障碍,是一个人在强烈控制中,而这时他的身体和头脑都是紧张的,所以当感受身体没办法进行时,可以让他谈谈,自己在控制什么;
控制都是为了对抗失控,而失控的原始体验,是情感依恋的失败,如果能说出这份失败体验,会很有帮助;
治疗的关键是身边有一个信任的人,对于晕得程度很厉害的人,这是必不可少的。
l 快意恩仇与纠结
① 负爱、负恨与负认识
比昂特别强调“真实地活着”,他认为知识都是从经验而来,强调每个人“用自己的心和灵魂思考并行动”。
真实地活着,是拿自己的血肉之躯和其他真实存在,特别是人,去碰撞、去接触、去感知、去爱恨;抽象地活着,是躲开了肉身,不去爱,不去恨,不去了解具有丰富细腻真情实感的你,是为了防止产生疼痛让自己躲在头脑的世界里。
按照比昂的理论,最好的活法就是去爱去恨,乃至快意恩仇。如果爱也迟疑,恨也迟疑,总是在纠结中,人就会活得非常憋屈难受。
② 头脑妈妈
形成了依恋的人有真实的妈妈,而没有形成依恋还陷在自恋中的人,在相当程度上,头脑是他的妈妈,是通过充分发展自己的头脑来面对孤独带来的恐怖。
当我们过度使用头脑时,会有双重好处:一是因为可以认识和分析外界刺激,所以掌控感增加了;二是因为在相当程度上切断了和身体与情绪的链接,所以内在痛苦减轻了。
当我们的自体中包含着身体,甚至是以身体感受和情绪为核心时,自体就会敏感而反应迅速;当我们的自体中主要就是头脑时,会导致迟钝以及追求所谓纯净。
肉身会有疼痛,也会有欢乐。肉身和真实世界的丰富接触中,一个睡着的人会醒来,一个醒着的人会活得更丰盛。当沉浸在头脑的抽象世界中时,这些就都不会有。
③ 去爱、去恨、去了解
很多人惧怕恨,而把恨藏了起来不在关系中表达,可恨还在自己内心并没有消失,于是就会去攻击自己,或者攻击关系。
太追求清白无辜、太喜欢包办事情的人会把“我很好”“我很有用”这种“好我”留在自己身上,而把“你很坏”“你没用”这种“坏我”投射到别人身上,因此不容易招人待见。
真正了解了一个人后,会发现在心灵上是一种非常真实的拥有。你的心灵因此变得更加饱满乃至圆满。太早就波澜不惊,很容易只是“负爱、负恨”而已。
了解即是拥有。了解要在真实的互动和爱恨中去完成,如果只是静态的了解,那就是负知识。
④ 含蓄,是一种什么味儿?
王家卫电影中的含蓄,和比昂所说的“负爱”“负恨”很像。打动人的影视剧,常常是浓烈且富有人性的,还有着一丝真实的情感细线。
对感情的信心,就是对整个世界的信心。
关于心灵的知识,不应该成为你世界中的负知识,不是用来增强自恋的,而是增进你和别人乃至世界的深度情感。
l 爱与恨
① 爱是包容、看见与连接
一个人忍受不了的情感是贝塔元素,能够忍受的情感是阿尔法元素,把贝塔元素变成阿尔法元素的功能是阿尔法功能。
在比昂看来,婴儿最原始的心灵素材,也就是贝塔元素,是不能被忍受、也不能被言说的,经过妈妈的忍受,再经过不断被意识化,最终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意识体系。
当父母能够帮助孩子,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时,这被称为“心智化”,这就是爱。
对人性的容纳、看见,让情感恢复并增强连接的做法,就是爱。
② 恨是拒绝、否认与切割
本来可以被忍受、被认识的东西,因为被排斥和否认,而最终重新变成不可被忍受、被认识的贝塔元素,这就是恨的过程。
恨会指向三个东西:恨你,也就是客体;恨我,也就是自体;恨关系。
恨让人恐惧,因为恨可以带来毁灭。攻击性明显被压抑、很难表达恨意的人,都存在着婴儿式的对恨意的感知,也就是担心自己的恨意会毁了世界。
我们得学习用语言在情绪层面表达恨意而不是切实地去攻击对方的身体、破坏对方的财富,甚至真的去毁灭他人。
③ 让恨流动
恨意很容易发生,当生命力没被回应,没在关系中被看见并建立连接时,它就转化为黑色的生命力,也就是恨意。
当我们看不到恨意时,就容易用表达爱来隐藏恨,把恨说成是爱,把自己的一切攻击甚至毁灭行为都说成是出于好意。真诚一点,把恨意当作恨意就好。
正常关系就是有好有坏,有爱有恨,当能完整看待这一切,也就拥抱了完整的关系。
当恨意等破坏性情绪产生时,就让它们在情绪层面表达,并学会用语言去沟通,而不要真变成伤害性行为,否则就是让恨意“见诸行动”。
④ 给毁灭欲披上一层“胶囊”
排泄活动的隐喻是释放攻击性,人类不仅要控制排泄行为,也要学习控制自己负面情绪的表达。
贝塔元素变成阿尔法元素,是从不可忍受到可以忍受,就像是给毁灭欲或其他人类不能面对的心理信息披上一层胶囊。毁灭欲也就是恨意,都是原始生命力想构建连接却失败后的产物。
阿尔法元素只是被忍受,还不能被觉知那些最可怕的人性,总是先可以被忍受,然后才可以被谈论,最终被觉知。
l 最难面对的平实之物
① 自体的虚弱与坚韧
我们得学习尊重自己的虚弱,谁都有承受极限。自体的虚弱感会带来恐惧和羞耻,我们不愿意承认与面对,于是选择了硬撑,直到身体和外在现实崩溃。
人们容易接受身体的虚弱,难以接受心灵的虚弱。因为我们把身体视为了“我”之外的东西,而心灵就是“我”,“我”是虚弱差劲的,会有羞耻感。
和自体的虚弱相对应的是自体的坚韧。自体的坚韧就是强也可以,弱也可以,不管强弱的感觉如何侵袭自己,都有一个基本的感觉,那就是“我能行,我能基本掌控我的人生”。
② 关系中的恨与爱
自体的强大与虚弱是一个维度,维度顶端是全能自恋,并伴随着毁灭欲;维度底端是彻底无助感;中间部分,是等级不同的自体强弱感。
如果恨占了主导,自体的强大与虚弱就非常重要。爱占主导的关系,自体的强大与虚弱就不那么重要,孤独失连的恨意可以因为被容纳、被看见并建立连接而转化成爱意。
在现实中表达恨意,同时不把恨意变成破坏行为,不断锤炼战斗力,从而掌握力量,力量最终导向保护、伸展自己,并促进关系中的连接。
③ 一念之转:你就是我
我们怎么看待别人,其实都是把自己的内在投射到了别人身上。特别是我们会把自己的“坏”投射给别人。一旦明白这点,就可以转化自己的心念。
当能直面自己心中汹涌的恨意时,这些恨意就逐渐被照亮了;当能直面自体的虚弱时,会更有勇气和力量去面对复杂的现实世界。生命力因此增强像水流一样在自己身体上流动。
凯蒂的“一念之转”练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问自己六个问题:
1.你不喜欢谁(或某件事)?那个人(或那件事)激怒了你吗?
2.你希望他们如何改变?
3.什么是他应该(不应该)去做、去想、去感觉的?你有什么建议吗?
4.为了要让你开心,他们要给你些什么或为你做些什么?
5.你对他们的想法是什么?
6.什么是你不想跟这个人、这件事、这种情况再次经历的?
第二部分是就上面每一个问题,再问自己四个问题:
1.这是真的吗?
2.我确定是真的吗?
3.当我持有这个想法时,我有什么感觉?我会因此怎么对待自己?我对别人又有什么感觉,又因此想如何对待别人?
4.如果没有这种想法,我又会如何?
第三部分是反转思考,就是把句子中的“你”和“他”转成“我”。
例如,第一部分如果你有个念头是:“他这么显摆,我讨厌他!”,那么到了第二部分,问自己的问题就是这是真的吗?当我认定这个想法时,我对他的感觉是怎样的,我想怎么对待他?到了反转练习中这个念头就可以变成“我这么显摆,我讨厌我这样!”
Ø 复盘
任何一个关系,任何一个“你”,我们都可以视为像是整个世界。所以在任何一个值得的关系中,充分地深入去爱去恨去了解,都是一种很根本性的事情。
真的爱上一个人,就是爱上整个世界。如我此前所说的:对爱情的信心,就是对整个世界的信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