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生百味《人生感悟ABC》人生格局的修炼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作者: 十点读书会 | 来源:发表于2019-08-07 03:23 被阅读2次

    这本书是知乎大神采铜写的,作者采铜是浙大心理学博士,采铜是其笔名,取自于顾炎武的治学态度“采铜于山”——明末清初,学界风气浮躁,甚至以引用二手材料为傲,顾炎武认为,这相当于用铜钱来炼铜,而他提倡的,是从铜山采铜,以此来说明学术原创的重要性。本书总共七个主题:

    1

    我们应怎么对待时间

    平衡观点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用郑重的态度过好当下的生活,并联结起过去和未来。

    明确工作和生活的界限,用未来视角工作,用享乐主义视角生活。

    使用“时间之尺”,审视事件的长期价值,尽可能删减非必要事件。

    让“远期未来”更加具体,为“近期未来”增加挑战。

    把握好做事的节奏,区分“求快”的事件和“求慢”的事件。

    提升时间使用的“深度”,减少被动式休闲的比例,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

    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郑重”的对待时间

    这是民国大学者梁漱溟先生对待时间的态度,他本身就是很好的励志典型,不虚度光阴,竭力做好当下的事情,虽只有中学学历,却终成一代大师。乔布斯其实也是这类人,他重视活着的每一天,因为不知道还能不能在明天早上醒来,所以就尽全力做好今天的事情,所以我们应该珍惜时间,不要浪费。

    我们应该积极看待过去,努力过好当下,期待未来

    “五年计划”很有必要

    五年的时间跨度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总的来说算是一个长期规划。但是我们遇到的矛盾是长期目标往往缺乏细节,缺乏可执行性,更多考虑的是这件事情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而短期目标使得我们倾向于去做可执行性更高、更容易实现的事情——一般都没什么意义的事情,间接回避了有意义并具有挑战性的事情。长期目标实现起来有难度,于是我们就选择了做便利的可替代活动,比如K歌,看电影等,到头来就是做了很多事情,但基本上没有多大意义,而真正有意义的是那些难的事情,所以以后多做难的事情。五年的时间通常会越过人生的“下一个阶段”,进入“下下个阶段”。

    把时间多花在“长半衰期的事情”上面——就是其影响深远的事情

    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找到真爱;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技巧;与“大牛”进行一场意味深长的谈话。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买一件当季流行的衣服;玩一下午手机游戏;以“扶墙进、扶墙出”的方式吃一顿自助餐。

    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练一小时书法;背诵三首诗;读懂哲学著作的一个章节;多重复一组技能练习;认真地回复一封友人的邮件。

    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挑起或参与一次网络掐架;漫无目的地刷微博;使用社交软件窥视陌生人的隐私。

    工作要快,生活要慢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和投资家沃伦·巴菲特是多年的好友。盖茨曾回忆说,他第一次见巴菲特时,发现巴菲特的日程表稀稀疏疏,几乎是一片空白,感到大惑不解。巴菲特解释说,必须擅长说“不”,以便于去做那些真正特别的事情。盖茨觉得这是巴菲特教给他的重要一课。

    让时间过的有质量

    找到并坚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

    2

    如何做出更好的选择

    所谓选择,就是要权衡好本末轻重,清楚自己人生中到底想要什么、追求什么。

    为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就会发现更多更好的选项,做出更加完美的决定。

    过去的经历、习惯和思维惯性,常在我们思考时自动植入“隐含假设”,让我们意识不到更多的“可能选项”。

    如果有太多的可选项,应该把选择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维度,然后对可选项从不同的维度做出评估。

    在做涉及情感、喜好等主观性特别强的选择时,最好的方法是聆听内心的声音。

    不管你做了哪个选择,你的某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最终带着你走向目的地的,可能并不是某一个选择,而是那些你不会改变的东西。

    “高标准”要求自己

    做事情要像乔布斯、周星驰那样,追求极致,即便是很多不起眼的小事,哪怕只是比别人好一点点。做技术也一样,我们常常只是满足于实现就行,根本不去想最好实现,对自己标准很低,所以自认为一切都很满意。要知道成大业者必需要这种追求极致的精神方可。

    虽是普通人,但是也应该在现有格局的基础上,再往上走一步,看到更大的天地

    说到“格局为何”,电影《一代宗师》已经做了很好的回答,即“看自己、看天地、看众生”。我想在此基础上稍做发挥,提出四个层次的格局来,并从“目标”“眼界”“信念”这三个维度来阐释这四个格局——

    1.零度格局:盲众(“看不见”)

    目标:无目标或只是追随当下的潮流。

    眼界:主要为流行文化,以及身边亲友的观点。

    信念:以“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等流行文化所潜移默化传递的价值观为典型。实际上这类人并无稳定的信念,很容易被他人诱导和说服,因而经常大喊“毁三观”。

    2.一度格局:逐利者(“看自己”)

    目标:作为精致或粗放的利己主义者,旨在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眼界:与逐利相关联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包括对利益机会的洞察,同时兼具比较完整的常识体系。

    信念:笃信丛林法则,认为每个人都是逐利性动物,且能力越强的人能获得越大的利益。

    3.二度格局:理念人(“看天地”)

    目标:“理念人”(man of ideas),即指为理念而生的人,他们毕生的行动就是追求和捍卫真理。

    眼界:对某个甚至多个知识领域有非常深入、系统的钻研,并常常能提出极具创造性的观点。

    信念:真理是美的,人生的价值就在于追寻真理之美,与此相应地,必须保持内心的诚实。这类人的代表人物有维特根斯坦、哥德尔和埃尔德什。

    4.三度格局:至善之人(“看众生”)

    目标:以改良社会、增进人类的福祉为最高目标。

    眼界:往往对他人有很强的同理心,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状有深刻的认识,部分人可能同时具有某个专业领域的知识,兼具理念人的特性。

    信念:个人对整个社会负有责任,应该努力地去改善世界,减少世界的苦难和不公,部分人可能有坚定的宗教信仰。典型的人物如音乐家、哲学家、医生和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史怀哲。

    如果说在零度格局下,盲众看到的是幻象和噪声;一度格局下,逐利者看到的是自己的能力和欲望,那么理念人看到的是这个世界深处的真和美,而至善之人看到的是自我与世界、自我与整个人类之间的纽带。

    去除自己观点中的“非理性假设”

    选择太多时根据权重选择

    人生不是只有一个选择,而是有很多个选择,所以人生就是选择再选择

    3

    最有效的是即刻行动

    当一件事,你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就直接开始做吧。只要开始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

    克服“过度准备”的惯性,向前一步,把未完成的事情完成。

    乐于接受反面意见,有勇气否定并重新构造自己的产品。

    多线程工作,首先需要一段专注不受干扰的时间,完成工作中最核心部分的思考。

    集中处理同质性的工作,可以减少不同质工作间的转换损耗。

    从理论出发不一定能指导实践,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反思积累的知识才能指导实践。

    行动后要及时反思,并梳理这件事情的“反应链”,特别关注其中发生的意外现象。

    开始做一件事比做好它更重要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事情都应该即刻行动。有些事情牵涉的方方面面比较多,并且原本就无法在短期内解决掉,那就需要我们从长计议。这时第一步一般是做计划,做计划虽然主要是构思工作,但也是行动的一种。而这种构思也是可以立即做起来的,与其他的事情同时做也未尝不可。比如,你在洗碗、拖地的时候,脑子里去构思一些重要事情的计划,就是一举两得了。按照思维研究者刘未鹏老师的话说,是利用了“暗时间”。所以对于复杂的事情,即便表面上没有立即行动,但你还是可以尽早地预作准备。

    在当下的互联网环境下,做出一个“最小化可行产品”显得尤其重要,通过市场反馈不断修正,反复迭代,最终打造一个逐渐完美的产品

    精益创业”(Lean Startup)是当前互联网创业最流行的方法之一。“精益创业”中有个关键概念叫 “最小化可行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MVP),它指的是可以使用最少资源、被最快制作出来的、可执行基本功能的、能被用户使用的试验性产品,创业者应该尽快把最小化可行产品发布出去,然后根据用户使用它的反馈来进行优化,这一过程称为“构建—测量—学习”(Build-Measure-Learn)的循环。

    我们永远无法完全准备好

    我们一直都在为今后做事“做准备”,却“从不开始做事”。念了无数年的书还在做准备,总是认为准备不充分,一直期待做好“完全准备”,所以一辈子都是在做准备,什么事情也没有做成。你只有做了才能发现问题,思路会更加清晰,才能真正的为以后做准备。我们很多人缺少“往前一步”的自觉,也就是把“未完成”的做事习惯往前一步,变成“已完成”的做事习惯。

    分解任务为多块,先做核心的那块;集中处理同质性工作

    “核心思考区间”的工作不可中断

    “任务转换”(task switching)也可以算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经典课题了。心理学家早就发现,当从任务A转换到任务B后,执行任务B的绩效要明显比非任务转换条件下执行B的绩效差,这个差异称为“转换损耗”(switching cost)。转换损耗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任务A留下的认知惯性,也就是之前已经习惯了任务A的认知情境、反应方式,这个惯性会对完成任务B造成干扰;二是做B的时候需要对B进行认知重构,重新回忆起B的相关背景和信息,这个重构也需要时间,而且可能不完整。

    三行而后思

    4

    如何成为高段位的学习者

    学习,应该以学习者心中的问题为中心,让问题引导着我们去探求答案。

    问题的提出,需要基于已有的知识体系,并通过问题将新、旧知识串联起来。

    通过深入事物内部的解码,我们可以发现事物深厚的内涵,有机会掌握其中精巧细微的技法,不断重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取决于记忆了多少知识以及知识的关联,而是取决于能调用多少知识以及知识关联。

    求知分为三个层级:信息、知识和技能。技能是学习的终点,信息和知识是迈向这个终点的路与桥。

    对一个现实问题的解决,或者对一个现实情境的洞察,往往需要同时调用不同知识谱系上的知识。

    学会有意识地去分析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潜在关联,通过不同知识的迁移、印证、互补,获得启发,甚至生成新的思想或者发现。

    5

    修炼思维

    既要简化外界输入的信息,也要简化我们表达出来的信息,为思维腾出更多的使用空间。

    基于深入了解的简洁,不是乏味,而是意味着更加丰富的内涵。

    为了让思维更好地发散,获得更多的灵感,一是要关掉大脑里评价的声音,二是要适当地引入混乱与随机。

    思维依赖于工作记忆,通过将思维外显为图像,给予思维更多的探索空间,也能进一步推动思考的进行。

    现实中的问题,总是牵涉太多的因素,借助矩阵、清单等工具,可以完善思考的周密程度。

    我们每天要面对各种没有价值和没有意义的信息,它们或是无病呻吟、矫揉造作,或是充满了陈词滥调。在这些信息日复一日的冲刷之下,我们渐渐失去了辨别和筛选精华信息的能力。我们主动或者被动地关注了太多与我们没什么关系的人、事、物,这些东西塞满我们的头脑,干扰着我们的思考和记忆。

    简化是清晰思考的前提。把原本繁复的内容梳理、整合、精简完成后,我们的头脑才能腾出空间,处理其他的信息和进行更复杂更精微的思考。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叫《自我管理》。在这篇文章中,他介绍了一个自己亲自实践了20年的方法,叫“反馈分析法”。这种方法很简单,就是自己做出一个选择的同时,写下自己期望的结果,然后等待若干个月后,再用实际的结果与之前期望的结果相对照。德鲁克认为,通过这种方法,人们就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同时也可以了解到“哪些工作是他们尤其不能胜任的”,从而确定他们“不具有优势和不能涉足的领域”。

    投资家、《黑天鹅》一书的作者纳西姆·塔勒布的模式,是从理论和现实中交替学习。他吸纳了彭加勒的科学哲学思想、卡尔·波普尔的怀疑主义思想、丹尼尔·卡尼曼的行为经济学思想以及曼德尔布罗特的分形几何学思想,还有帕斯卡、休谟、洛克、哈耶克、蒙田、丹尼特、奎因等人的思想智慧。塔勒布的人生历程生动地展现了这样一种路径的可行性:从现实和历史中提问,在思想的海洋中寻觅,在实践中验证,又在写作中升华。

    6

    不断优化你的努力方式

    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并且可以通过努力变得更优秀。

    努力不是一味地用力,而是一种具有策略性的活动,可以不断学习和优化。

    在个人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首先应该集中资源,投入发展自己的一项优势才能。

    把时间主要投放在一个领域里,以尽量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培养出非常高的才能。

    用相对少量的时间广泛涉猎,以捕捉和发展未曾预料的资源和机会,实现个人才能的最大化。

    不断为自己设计有难度的“非标准动作”,在挑战中获得才能的提升与飞跃。

    在个人发展中,木桶理论是相反的,也就是说你的成功取决于你的长处,所以努力提升自己的长处才是根本

    7

    每一个成功者的成功都不是复制的

    做一个主动的探索者,敢于突破种种局限,不断试错,形成自己的优势甚至是独特的知识资产。

    不只在理想化的情境下去思考问题,而且要磨炼把理论融汇于现实、考量现实复杂情形的本事。

    在理论与现实的充分联结中,一步步地构筑自己独特的知识和经验体系,逐渐打磨出属于你个人独一无二的智识。

    根据自己的内心需要,而不是外界的认同,做出独立的选择,甚至去做一些酷的事情。

    如果你找到了一条别人都还没走过的路,只要把这条路走完,你就赢了。

    做一个主动探索的学习者

    请坚持你的与众不同

    能不能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不是说看了这本书就能决定的,但是看了这本书你必然能够发现一些你自个存在的问题,如果你能解决它们的话,也许会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成功从来都不是成功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scnd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