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史铁生“相遇”过,在涿州“天下第一州”的牌匾下,他坐在轮椅上审视这块匾时,我在街边买着驴打滚;他在拒马河这岸思念母亲时,我在拒马河那岸展望着未来。如果将时间重叠,我们确实相遇过,在同一个空间。我与史铁生有着“交集”,他的祖籍在涿州,却在46岁时第一次回老家看看;而我在涿州生活了25年,祖籍却不在那里。所以,我一厢情愿地感觉跟他更亲近了些,所以,我的一己之见认为我能懂他更多些。理由虽然牵强,但,可以理解,谁让我喜欢他呢?!
这本购于2014年的书跟着我去过杭州、去过开封、去过重庆、去过西安,而最终看完它是在天津,作者的角膜和肝脏在的地方。不知为何,总看、总看,却总也看不完,好似小时候手里的那根棒棒糖,总是一下一下地舔。为什么旅途中会带上它?就像是美酒加咖啡,油条配豆汁儿吧,一本散文伴一段旅行,散的心情、散的时间,散散地读。
阳光爬上书脚,它不语,却“说”:时间在流逝若你像我一样慢慢读、细细品,你会感悟到这本书的厚重,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对生命的追问。生命的起点是偶然,不可干预,生命的终点是死亡,左右不了,我们能做的就是把一种叫做“精神”的东西注入生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造美好与精彩,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一个用生命写生命的人,才能把文字写的力透纸背。史铁生的文字可以用“笔酣墨饱”来形容,短短几个字便写尽了伤痛、思念和愉悦,即便是没有断句的长句,读起来也不觉得憋气,流畅的表达不需要文学的修饰。而其中又不乏诙谐,看似轻描淡写的调侃背后藏着他无数的苦思和顿悟。你只看到他在苦难中笑得灿烂,却不知所有的风淡云轻之前都是痛彻心扉的挣扎。我们不知,地坛却知,十五个年头里,地坛像一位不语的证人,见证了他艰难的蜕变。
几次路过地坛都没进去,那是史铁生的地坛,他灵魂安放的地方,即便去了也寻不到他的踪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地坛”,或许是个地方,比如街角的公园,比如海河的岸边;也或许是一个物件,比如垂钓的鱼竿,比如点燃的香烟。而我的“地坛”在出租屋的阳台。结束了一天的喧嚣,我在出租屋的阳台,或站或蹲,一边看云、看月,一边思考着我的人生,以及明天早上吃啥。
看完《我与地坛》的那天,我取快递时没有骑车,刻意感知一下行走的双腿。厚厚的鞋底踏在地面上,是种踏实、轻盈的感觉,你的轻松拥有,却是别人的梦寐以求。没有理由不去爱命运,尽管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但是仍要全盘接住它,享受幸福,也享受痛苦。
作者生平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生于北京,18岁插队到陕北,20岁因病返回北京,21岁双腿瘫痪,28岁开始发表文学作品,30岁患肾病,38岁娶妻,47岁被确诊为尿毒症,59岁突发脑溢血在京去世,捐出了肝脏和角膜。
主要作品:散文《我与地坛》、散文《病隙碎笔》、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短篇小说《命若琴弦》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