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这篇文章把这几年生意越来越难做讲透了(深度)

这篇文章把这几年生意越来越难做讲透了(深度)

作者: 财神高级咨询顾问刘杰 | 来源:发表于2018-10-05 14:30 被阅读0次

     

    索罗斯说过,“世界经济史是一部基于假象和谎言的连续剧。要获得财富,做法就是认清其假象,投入其中,然后在假象被公众认识之前退出游戏。”

      资本最引以为傲的是它发现新价值,召集资源去放大新价值,这正是社会进步生生不息的燃料,它有鼻子会寻找,有腿会流动,它创造社会财富增量。但是,更多的情况下它仅是一个披着美丽外衣的社会财富存量的分配游戏,外衣用来吸引金字塔底部的人群,最终由于智商、信息、筹码的不对称,注定是杀贫济富的职业游戏。当全球经济现状与黑洞相提并论,任何形式的经济都可演变为黑洞。

      近年来,关于看衰实体经济的各种报道屡见不鲜,像中国实体经济哀鸿一片,实体经济已日薄西山,实体经济早已被掏空等等;“别让李嘉诚跑了”,“别人曹德旺跑了”的消息不胫而走,网上也议论纷纷。确实,越来越多的实体企业正面临经营困境,感叹生意难做。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关于实体经济的几个比较典型的案例:

      案例1

      之前有港媒报道称,珠三角玩具厂论斤甩货:芭比娃娃每斤7元,喜羊羊6元。汕头市澄海区是玩具批发市场集中地,该市的天空玩具厂从2012年首家推出玩具论斤卖的销售方式,随后该种模式在珠三角多个地方出现,并出现多间同类型公司。

      案例2

      据华夏时报报道,东莞某灯饰厂的唐老板,最忙时有100多名工人,灯饰订单多数都是出口产品,忙碌时车间连续几个月加班,“后来生产逐渐下滑,加班很少了,一是订单减少、价格下降没钱赚了;二是员工工资一直在涨,减少员工又导致订单主动减少,还要倒贴钱来发工资,你说不关门干什么?”唐老板2014年下半年果断关掉工厂,回到了广州的家,动用了亲人的指标陆续买了4套大房子。“幸运的是买了房,不幸的是没买更多。”他笑着说。

      案例3

      王老板的公司是生产型企业,有一个近300人的厂子,按照现在深圳的工资水平,加之他的产品技术含量较高,员工待遇自然要好,现在员工的月平均工资5000多元,加上各种保险和公积金,他每个月要承担每个员工6000多元的成本。就人力成本这一项,他每个月的开支近200万元。外加厂房、电费、水费、税费和各种公关费用,每个月的开支超过300万元。这300万元的费用是不管刮风下雨都得支付的。

      可问题是,产品生产出来了,也卖了,但货款却迟迟不得收回。他自己估算了一下,就今年上半年,他已经垫付了三千万的货款。而且根据现在的形势,只有可能越垫越多。这样下去换了谁都受不了。

      日益紧张的资金链,让他自然而然的想到银行贷款。但银行贷款并不简单。王老板想不明白了:凭什么让他辛辛苦苦的为这个国家养活300多人,却得不到国家任何一点支持,反而成为盘剥和打压的对象,等他今年把所有的款项收回,不再扩大生产,慢慢把原来工厂里的员工分流,最后还是打算把工厂关了。

      此外,除了上述典型案例外,还有前阵子有篇报道,描述的是深圳华强北,曾经是全球最大的手机批发市场,如今一片萧条的样子。对比北京中关村,当年全国最大的电脑市场,如何从繁荣到凋零再到转型的过程。看完之后感触颇深,因为那些年这些地方,有过他们的繁荣盛景,也有过很多人在里面的暴富神话。

      在中国实体经济面临的最大考验面前,有不少企业老板们往往喜欢把原因归结为互联网冲击、竞争红海、成本上涨、政策支持不够等。

      也有人说,中国实体经济的危机与悲哀,根源就在逃避体制缺陷、无视法治缺失、私心膨胀之下所谓经济改革的投机取巧、急功近利。所谓招商引资及房地产等等改革中的政府、官员的短视政绩,对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的无知与藐视,官商勾结权钱交易,惊天腐败成本与代价转稼给全社会,实体经济、金融秩序、财富分配、民生民心、社会平衡、文化教育、环境保护、思想法治无不深受其害。表面繁荣的幕后是整个国家、社会全方面的失衡与危机……

      更有人将矛头直接指向了阿里,天猫和淘宝,归因于互联网的冲击。过去20年是互联网技术时代,未来三十年是物联网时代,社会变革速度会越来越快。

      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里写的那样,“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希望之春,也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如果你改变不了外部经商环境,也不是政策的直接受益者,也不能提前知道内幕消息,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适应时代和社会的每场变革,这样才不会被社会改变。

      是实体经济不行了,还是你的不行了

      为什么有的企业四处筹钱持续投入,而利润却越来越低,而有的工厂采购大量设备却不用花多少钱,效益还越来越好?

      为什么不造自行车的公司通过共享单车,带火了自行车行业,还把自行车玩出了新高度,提升了相关企业的估值?

      为什么别人的公司能够活的很好,而你的公司突然就死掉了,难道真的是和政府走得近的原因?

      为什么投入越大利润越低,为什么产品创新却未必能破局,究竟是市场发生了变化,还是行业规律发生了变化?

      在回答上述问题前,我们先来了解几个经济学概念:

      “投资效益递减规律”,又叫边际效应递减规律,资本的利润率随着投资的增加而不断下降。关于边际效应递减最简单的解释是饿的时候吃馒头,第一个馒头的效用最大,以后第二个、第三个逐渐递减,直到边际效用为零(饱了),甚至为负(撑了、吐了)。

      但是总体的饱感是随着每一个馒头增加而增加的。一门生意好做,就会有很多人跟进投资,投资的人多了,市场一旦趋向饱和,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获得客户的成本也越来越高,利润率会持续下降,投资的回报率逐步递减。

      社会平均利润率,每个行业都会有一个利润的红利期,这个阶段的行业平均利润率比较高,比如最早在中关村卖电脑的那群人,组装一台电脑的利润那是很高的,一台电脑卖几千上万元,帮别人装一台电脑最高可以赚几千块,随着进入这个行业的人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开始趋向饱和。

      除了竞争激烈导致社会平均利润率下降了,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信息透明度和对称度变高了,交易过程的本质是基于双方信息不对称,以及满足相互需求而产生的。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每个人对于产品的价值感知,大多数时候是基于心理需求以及经验出发,表现为对产品价格的心理认可。随着信息的透明化,加上互联网越来越发达,各种配件的价格大家上网一查就有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所以大家就开始觉得,这摊生意原来的模式越来越用难做了。

      一般在行业的上升期,只要市场的需求红利足够大,大家都没什么感觉,一旦市场需求来到瓶颈期或者发生了变化,一直用传统模式经营的老板们,立刻就开始感受到压力了,这种情况最先感受到压力的,往往是在渠道上,然后沿着产业链的上游一路影响上去直到原材料,形成了一个产业的连锁反应。

      所以你可以看看北京中关村和深圳华强北过去十年的情况,再看看他们上游的连锁反应,也就能大致想象这几年整个电子产业发生的剧烈变化了。

      为什么往往上游工厂反应比较慢,其实也正是因为他们对市场信息的透明度把控能力不足导致的,各种低附加值的加工环节企业在市场的变化中随波逐流,一旦业绩下滑,大家首先就会想着如何寻求更多的渠道和业务去保持原来的业绩,却不想其实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了,自己的企业如果模式不变,就会处在被淘汰的边缘直到倒闭。

      所以,首先一个必须要明确的观点是,实体行业剧烈变化的本质,与互联网没太大关系,互联网只是提供了一个加速信息透明化和信息对称的这么一个渠道,让社会平均利润率比以往更快的速度回归理性值,部分行业的暴利时代提早结束了。

      马云此前也说过,“目前实体经济不好,其实实体经济从来没好过,只有中国绝大部分实体经济和制造业都在骂互联网,在欧美国家的实体经济都在骂互联网。互联网不是替罪羊,也不应该成为替罪羊。

      实体经济困难是全世界都在面对的问题,那些不积极面对和拥抱互联网的企业不死,将来死的大企业会更多。即使是互联网经济活的也不好,除了BAT以外,并没有几家互联网公司利润很好。”

      实体行业集体迷茫怨谁?

      在了解这两个经济学概念后,我们来看看中国当前金融业的情况。资本的流向是经济发展的风向标,资本永远是向着获利最快的领域流动,资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有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这两年来大量资本迅速流向房地产,把中国的房价抬到了一个普通人难以触达的高位,实际上背后体现的正是实体经济的迷茫。

      实体经济正在经历一场轰轰烈烈的升级革命,原有模式的社会平均利润率随着经济发展持续下降,竞争格局逐渐形成。

      大部分行业内的传统企业,在自身商业模式不升级的情况下,再持续追加的投资是否真的能力挽狂澜?还是只是抱有赌徒心态,给自己挖更大的坑?

      试想这种情况下,如果这些企业还想和银行拿钱,银行肯放贷吗?所以越来越多人感觉钱难拿,生意难做,接着抱怨中国经济不行。

      人都是活在圈子里的,圈子的高度决定了自己的眼界,小区里的大妈抱怨肉越来越贵,感觉全中国民不聊生。

      传统企业的老板们抱怨自己的生意难做,感觉全中国经济随时要崩盘了。殊不知,其实是自己的认知决定了眼界,也决定了自己企业的上升空间。

      再看看中国房地产的这股疯狂劲,今年手里100万存款能买一套房子,明年买半套,到了后年买个厕所位,这个投资利润率远大于投资实业的回报,现在不买以后就得付出几倍的价钱买。

      大家就更加躁动不安了,手里有点钱都赶紧拿出来买房怕贬值,真正盼着地产泡沫破灭全是买不起房的穷人们。房子虽然刚需,但本质上能买房的还是那群人而已,随着房价的上涨,这个人群正在逐渐缩小,天花板显然是存在的。

      还是那句话,资本永远是向着获利最快的领域流动。这个现象的背后,正是中国实体行业的集体迷茫。

      这群跟不上时代的人该被淘汰了

      时代发展太快,消费升级迭代速度也太快,但是企业老板们缺乏合适的适应期去调整和升级自己的认知,这称为“认知升级速度”滞后,他们还没从过去那个暴力赚钱节奏下缓过来,更没法及时调整企业的商业模式及发展方向。

      低端制造环节一直向着成本更低的地方转移,而成本红利的消失,则直接导致了众多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传统制造企业的集体迷茫,其实不是行业不行了,而是这群跟不上时代的人该被淘汰了。

      那第二个我们说传统门店,同样的也是存在“认知升级速度”的问题,线下门店作为传统流通渠道的最终载体,也就是最接近终端消费者的下游,曾经具备极其强势的话语权,如今我们却经常看到很多大牌关店潮的新闻,各种实体店老板们都在说生意难做,是不是实体店已经不行了?

      这两年特别是微商们非常喜欢拿这个说事,一直炒作说线下实体店不行了,以后是移动互联网的未来。这里我没有任何贬低微商这个职业的意思,只是不认同这种不切实际的宣传。

      实体店的大量倒闭跟互联网的关系是什么?刚才我们提到了信息透明度和对称度的问题,以前很多实体店其实主要就是利用信息的不对称,在社会平均利润率较高的时期大把大把地赚取利润。

      但是这种门店的存在价值不具备独特性,所以互联网的出现,加速了信息透明度和对称度的变化,这部分不具备实际竞争力的门店也就迅速被推向了风口浪尖。

      而无论互联网再怎么发达,人终究还是要出来活动的,只是部分行为模式正在发生改变。所以那些正在面临困境的传统门店老板们,如果没有认识到自己出了什么问题,“认知升级速度”跟不上,没有及时进行自我更新和学习,迟早就会惨遭淘汰,抱怨市场出了问题,抱怨中国经济出了问题,甚至说互联网破坏了实体经济,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种谣言就会被无限放大。

      随着这些低端门店的逐步淘汰,我们也开始看到实体门店的升级方向,正在向“分布集中化,产品风格化,重度体验化,高度个性化”四个方向升级。

      特别是重度体验化,你看看目前商业综合体内主要的引流业态就可以理解,比如影院,餐饮,KTV,亲子等业态,为商业综合体带去了持续稳定的人流量,商业综合体内部的合理布局,本质上是如何设计流量转化的运作思想。你想想看,这与互联网的流量思想是不是极其相似的?

      大众创业是个坑爹的主题?

      商业思想的本质是相同的,无论是线上和线下,更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和运作,你可以看到,实体经济正在转型升级,它的背后是消费升级,是对人们新生活方式的一种主动适应与自然淘汰。

      中国各个行业的的创业门槛正在变得越来越高,部分行业的竞争格局逐渐形成,但是机会永远广泛存在。

      每一个新的产业背后都会产生大量的商业缝隙,每一个旧的行业背后都会有无数商业模式升级的可能性,只是对创业者的综合能力要求变得越来越高。

      所以我们一直强调,鼓励创新,但不支持盲目的创业。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一直鼓励,像做实验一样创业,以快速试错为核心,以成功创业为目的的经营价值观。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就是个坑爹的主题词。

      创业的道路非常血腥,十个创业的九个死,但这个口号一喊,很多原本上着朝九晚五班的人也热血来潮,纷纷离职加入创业大军。

      刚好这几年宽松面资金,财大气粗的创投风投基金大行其道,项目前景一勾画,哇塞,前途无量啊,创业的钱也就排队来了。

      最火爆的就是互联网加概念,一个个都大喊着颠覆传统线下模式,故事讲的一个比一个吸引人,只要是互联网加概念,就能拿到投资基金,估值动辄都是一个亿,几个亿的。

      但基本上大部分项目都是靠烧钱模式,你要想将来盈利,前期只能通过烧钱尽快抢占用户,市场,但行业能存活的屈指可数,剩下的没钱烧了,只能黯然离场。

      锣鼓震天的A轮融资后,又是激情四射的B轮,最后无路可走的C轮却迟迟没有等到。尤其是2015年股灾后,资本市场开始退潮,无数创业公司从初期的狂奔变得步履艰难,直至跌倒在康庄大道的中途。

      中国倡导的这一轮创业潮,实际上已经宣告失败了。中国大部分企业的困境其实并不是技术创新不足,更多的是商业模式上存在问题,是经营方式落后的问题,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是相辅相成的。

      以前我们知道很多汽车可以一键启动,但是基本没什么人会在单车上安装一键解锁的功能对不对,所以也不会有企业去生产和制作这样的产品。但是随着共享单车的突然爆发,不但老旧的自行车产业链从凋零到繁荣的华丽转型,同时背后还崛起了一个智能单车锁的新产业。

      那你认为,究竟是智能单车锁的发明创造了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还是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推动了智能单车锁的发明呢?

    不是生意不好做了,是你早该改变了,没有一个企业的死亡是因为外部原因所致,摧毁一个企业的力量从来都是来自内部。比尔·盖茨说,“人们经常高估两年能发生的变化,却往往低估五年能发生的变化。”不要做温水里的那只青蛙,要低估你的机遇,高估你的危机!


     生意那么难做,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在做,那到底现在做哪一行能赚钱?怎么做才能赚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篇文章把这几年生意越来越难做讲透了(深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sdq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