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下旬,我开始动笔书写回忆母亲的散文,至7月底完成,累计20万字。
休息四十天,我再次提笔,历时两个月,一气呵成完成原稿修改,缩减至17万字。
一鼓作气,于11月底,又一次对文章进行逐行逐句地打磨,去繁存精,三稿不到15万字。
2022年元月15日,平常的周六,整整枯坐电脑前一天,当我把《如果芦花会唱歌》,从简书完全复制保存到WPS文档里时,没有丝毫的疲乏,相反倒有到达目的地的兴奋与轻松。
是的,我完成了自己设定的任务,而且是我之前一直不敢想象的任务。
20万字,对于下笔如有神的人来说,可能驾轻就熟,如烹小菜,几天可以完成。
对于一个写字如蜗牛爬行的人来说,我深感举步维艰,力不从心。
毋庸讳言,本质上我是一个懒惰成精的人,做事又缺少毅力与恒心,基于此,半生忙忙碌碌,半生碌碌无为。
在写作《芦花》的大半年,当我才思枯竭下笔无言的时候,不记得有多少次,只想弃笔停止,但我一次又一次地告诫自己;如果你放弃,那你的愿望可能永远遥不可及。
我的愿望就是为母亲出本书,朴素又执拗,没有什么力量可以动摇。
我的母亲,是天底下最最平凡,又最最普通的人。
大字不识一个,一辈子蜗居在巴掌大的村庄,整天围绕着自家一亩三分地打转,不懂什么家国情怀,谈不上什么能力与眼光,从来没有做出过不同凡响的事。
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犹如一粒微不足道的灰尘,没有任何光彩,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然而,在我的心目中,我的母亲勤劳又善良,她坚韧不拔地生活,无怨无悔地付出,就像那盏黯淡昏黄的煤油灯,照亮了我们兄弟姊妹无数的黑夜,给身处寒冷的我们带来无尽的温暖。
母亲离世后,她的音容笑貌一次一次地浮现在我眼前,我一次一次不能自己地痛哭失声。
在一个稀松平常的夜晚,我萌生把母亲的前尘往事写下来,并且在半年后付诸行动。
当我敲完三稿最后一个字,激动得难以言表,同时内心升起一股信心。
没错。
我相信,我的文章中充溢着真善美,我也相信,真挚与朴素的情感一定具有穿透人心的力量,并且能引起普罗大众心底深处的共鸣。
我始终认为,笨拙的初心,才是一切繁华最后的情感归宿,也是所有情感的终极关怀。
然而,我错了。
省外的两位编辑,对于我的文章给予肯定,回复“写得非常好”,但根据市场行情,只能自费出书。
有高大上的编辑,文章没有看,先甩一句:你有多少流量和粉丝?
有颇有名气的作家,谆谆教导:散文没有人愿意看,尤其普通的农村妇女经历,不会引起共鸣,写文章不是站在自己角度,而应该根据读者需要。
也有熟人直言不讳地规劝:你砸几万元,就为了自娱自乐?
一盆一盆的凉水兜头浇下,我渐渐冷静,得以看清事实。
我为母亲出书,不过是我的一厢情愿,我为母亲写下的文字,不过是自娱自乐,那些夸我写得好的编辑,不过是一句客气话,我居然不知天高地厚地当真了。
也就是说,我兴致勃勃地写文出书,不过为了自己的虚荣和面子,不知天高地厚地以为,出一本书,我就一夜之间脱胎换骨,丑小鸭变成美丽的天鹅啦?
不可否认,我是个相当俗气的人。
平凡人拥有的骄傲与虚荣,我一样有,普通人自带的深刻与肤浅,我也带,好面子和夸夸其谈,我一样不少。
别人赞,我沾沾自喜。
别人批评,我垂头丧气。
周围人光彩夺目,我好生羡慕。
本以为看惯秋月春风,历经雨雪霜露,我就应该看淡一切浮名虚利。
我错了,还是没有把持住自己,收获几个赞,听了几句夸,我就洋洋自得起来,真以为自己有那么几把刷子了。
山外青山楼外楼 ,人生海海,高手叠出,我那几招花拳绣腿,早着呢,回家练去吧!
所以,接下来,我把出书的念头暂且打消,但不是放弃。
为母亲出书,矢志不渝,还会再接再厉,为我那吃尽千辛万苦的父亲出书。
只是暂时,本领还远远不到家,自古武当一条路,唯有勤学苦练。
没有名气,没有流量,没有粉丝,没有作品,哪家出版社,会为我这样一个“四无小白”出书?
儿子曾经鼓励我:虽千万人吾往矣!
前路漫漫,我将继续一步一个脚印。
PS:在写作《如果芦花会唱歌》过程中,感谢简书好友一路点评阅读,感谢你们的支持与陪伴,感谢你们的指点迷津与不吝赐教。
特别感谢@蕉下客 大美女,三番五次地打扰你,你给予很多中肯的指点,我受益良多。
也特别感谢几位资深编辑给予了专业指导。
大恩不言谢,感谢的话一再重复,让人觉得矫情与做作。
点滴在心头,祝福各位简友天天平安月月健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