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说(大意):
《山海经•中山经》说:“大騩(guī)之山有草焉,其状如蓍(shī)而毛,青华而白实,其名曰‘艹+狼(上下结构)’。”(该草形状像蓍草——古人用蓍草的茎来占卜,开蓝色花,结白色果实。)郭璞注解说:艹+狼(上下结构),发 “狼戾”之“狼”音。
这个草正是“蓍”、“萧”一类的草(蒿类),可能就是本诗里的“稂”。
(艹+狼),在《玉篇》及《广韵》里都写作“䓳(hěn)”,大概是因为字形相近而讹误了。(《唐韵》《集韵》:䓳,草名,似蓍,花靑白。《广韵》:䓳菔,草名。)
胡承珙(清)说:“《经典释文》说‘稂’音‘郎’,徐(徐邈,东晋时期人)又音‘良’。
《说文解字》说:‘莨,草也。’《子虚赋》‘卑湿则生藏莨蒹葭’,《汉书音义》说:‘莨,莨尾草也。’‘莨’与‘狼’同(音),就是《尔雅•释草》的‘孟,狼尾’,与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说的‘萧,一名牛尾蒿’是同一类草。
《郑笺》说‘凉草,萧、蓍之属’,岂不就是《尔雅》所说的‘狼尾草’吗?”
马瑞辰说,“凉”即“莨”之同音假借。后汉时“莨”或通假借作“凉”,所以《郑玄》据此来注解本诗之“稂”。
按《毛诗传笺通释》的理解,“冽彼下泉,浸彼苞稂。”意思是寒冷的沃泉水,浸泡那狼尾草的根茎。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