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153篇《曹风 下泉》
【原文阅读】
冽彼下泉,浸彼苞稂。
忾我寤叹,念彼周京。
冽彼下泉,浸彼苞萧。
忾我寤叹,念彼京周。
冽彼下泉,浸彼苞蓍。
忾我寤叹,念彼京师。
芃芃黍苗,阴雨膏之。
四国有王,郇伯劳之。
【译文参考】
寒凉的泉水在下汩汩流动,一丛丛狗尾草浸在寒泉中。梦中醒来我连连长吁短叹,深深怀念繁华的周国京城。
寒凉的泉水在下涔涔涌流,一丛丛艾蒿草浸在寒泉里。睡梦中醒来我不住地叹息,深深怀念富庶的都城旧地。
寒凉的泉水在下汩汩涌动,丛丛蓍草被淹没在寒水流。一觉醒来我总是哀声叹气,深深怀念昔日里故都神游。
那时节黍苗青青多么繁茂!滋润它们的自有雨顺风调。四方的诸侯都来朝见天子,贤德高贵的郇伯亲切慰劳。
【字词注释】
(1)下泉:地下涌出的泉水。
(2)冽(liè):寒冷。
(3)苞:丛生。
(4)稂(láng):一种莠一类的野草。毛传:“稂,童粱。非溉草,得水而病也。”也有人说稂是长穗而不饱实的禾。
(5)忾:叹息。
(6)寤:醒。
(7)周京:周朝的京都,天子所居,下文“京周”、“京师”同。
(8)萧:一种蒿类野生植物,即艾蒿。
(9)蓍(shī):一种用于占卦的草,蒿属。
(10)芃(péng)芃:茂盛茁壮。毛传:“芃芃,美貌。”
(11)膏:滋润,润泽。
(12)有王:郑笺:“有王,谓朝聘于天子也。”
(13)郇(xún)伯:毛传:“郇伯,郇侯也。”郑笺:“郇侯,文王之子,为州伯,有治诸侯之功。”何楷《诗经世本古义》则据齐诗之说以为是指晋大夫荀跞。盖郇、荀音同相通假。兹从齐诗说。
(14)劳:慰劳。
【诗歌赏析】
据《左传》记载,春秋末期的鲁昭公二十二年(前520),周景王死,王子猛立,是为悼王,王子朝因未被立为王而起兵,周王室遂发生内乱。于是晋文公派大夫荀跞率军迎悼王,攻王子朝。不久悼王死,王子匄被拥立即位,是为敬王。一种解读认为,周王室发生内乱,周敬王王子匄(gài)在称王之前,住在下泉,思念京师王朝的安危。
不管作者是不是王子匄,这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伤周室衰微而四方诸侯之强凌弱。诗人以寒泉浸草比喻大国侵凌小国,而自己忧愁叹息难以入睡,总是怀想周王朝强盛的日子。
此诗兴中有比,开头以寒泉水冷,浸淹野草起兴,喻周室的内乱与衰微,亦写出了王子匄触景生出的悲情。接着以直陈其事的赋法,慨叹缅怀周京,充溢浓郁的悲凉之感。而三章的复沓叠咏,更是把这种悲凉之感推到了一个极点上。到了末章,却来了一个雨过天晴般的突然转折,说到周王朝鼎盛之时,万国朝拜的盛况。
此诗的前三章,是《诗经》中典型的重章叠句结构,各章仅第二句末字“稂”“萧”
“蓍”不同,第四句末二字“周京”“京周”“京师”不同,而这又恰好在换韵的位置,易字目的只是通过韵脚的变化使反覆的咏唱不致过于单调,而三章的意思则是完全重复的。
第四章忽然一转,这种转折不仅在语句意义上,而且在语句结构上都显得很突兀。因此,古往今来,不乏对此特加注意的评论分析。有人大加赞赏,如清陈继揆《读诗臆补》说:“感时追忆,无限伤心,妙在前路绝不说出。读末章正如唐天宝乱后,说到贞观盛时,一似天上人,令人神驰,而不觉言之津津也。”牛运震《诗志》说:“末章忽说到京周盛时 正有无限忾想,笔意俯仰抑扬,甚妙。”也有人极表疑惑,如宋王柏《诗疑》说:“《下泉》四章,其末章全与上三章不类”。
个人倾向于认同前者。正是因为以寒泉浸野草喻周室内乱势衰的比兴,加上慨叹缅怀周京直陈其事的赋法,本身已具有很强烈的悲剧感,而三章复沓叠咏使这种悲剧感加强到了极点,所以末章雨过天晴般的突然转折,就令人产生非常兴奋的欣慰之情,这样的艺术效果独具魅力。
【《下泉》学习的反思探讨】
关于此诗的背景和作者,历来是众说纷纭。《毛诗序》说:“《下泉》,思治也。曹人疾共公侵刻下民,不得其所,忧而思明王贤伯也。”就是说,曹人痛恶统治者的暴虐,怀念明王贤伯。清姚际恒《诗经通论》亦
取“思治说”,但又称:“大《序》必谓共公时,无据。”
而宋朱熹《诗集传》另发挥说:“王室陵夷而小国困弊,故以寒泉下流而苞粮见伤为比,遂兴其忾然以念周京也。”其《诗序辨说》又道:“曹无他事可考,《序》因《候人》而遂以为共公。然此乃天下之大势,非共公之罪也。”唐孔颖达疏申其意
日:“此谓思上世明王贤伯治平之时。若有明王贤伯,则能督察诸候,共公不敢暴虐,故思之也。上三章皆上二句疾共公侵刻下民,下二句言思古明王;卒章思古贤伯。”
而朱熹《诗集传》说:“王室陵夷而小国困弊,故以寒泉下流而苞粮见伤为比,遂兴其忾然以念周京也。”其《诗序辨说》又道:“曹无他事可考,《序》因《候人》而遂以为共公。然此乃天下之大势,非共公之罪
也。
影响较大的还有“伤周衰说”,清方玉润《诗经原始》云:“《下泉》,伤周无王,不足以制霸也。”“此诗之作,所以念周衰伤晋霸也。使周而不衰,则'四国有王’,彼晋虽强,敢擅征伐?又况承王命而布王恩者,有九州之伯以制之。昔者,郇国之君尝承是命治诸侯而有功矣,而今不然也。不能不忾然寤叹,以念周京,如苞稂之见浸下泉,日芜没而自伤耳。”高亨《诗经今注》说:“曹国人怀念东周王朝,慨叹王朝的战乱,因作这首诗。”
《春秋》记周敬王居于狄泉,又名翟泉,在今洛阳东郊,有人认为即《下泉》一诗中之“下泉”,如此说成立,是“美晋大夫荀跞说”之一证。明何楷《诗经世本古义》据汉焦赣《易林.蛊之归妹》繇辞“下泉苞粮,十年无王;荀伯遇时 忧念周京”,认为“《下泉》,曹人美荀铄纳周敬王也”。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谓“何氏阐明齐(诗)说,深于诗义有裨,”也从其说。
【《诗经》学习的背景知识】
周景王姬贵是东周的第12位天子,他的父亲周灵王去逝的前一年,刚好诸侯之间达成了象征和平的“弭兵会盟”,天下迎来了难得的清净。周灵王还没来得及享受,就一命呜呼了。
周景王本来是没有机会做天子的,他有一个聪明又有才华的哥哥姬晋,由于姬晋英年早逝,姬贵才有机会被立为太子。姬贵这人命还真好,刚即位就遇上诸侯罢兵,各家都相安无事,不用每天都担惊受怕、提心吊胆的过日子了。
唯一让姬贵头疼的是:列祖列宗把家产都败光了,没有给他留下可以挥霍的资本。周景王想,既然没有银子,那我就自己造。于是他铸造了很多大钱(铜钱),一下子就变得有钱起来。但是经济要讲究它的规律,大量发行货币必然会引发通货膨胀,从而导致经济危机。虽然在那个年代人们并没有这样的意识。但周景王的这种做法不能解决周王室缺钱的根本问题,反而会引起经济的混乱和社会的恐慌。没多久,他就在大家的建议下被迫停止了通过铸大钱来致富的方法。不过他的这一举措成了目前中国铸钱的最早记录。
周景王没钱又没地,只好厚着脸皮向诸侯国讨要。周天子最好要钱的地方就是鲁国。周景王的几代祖宗都是在鲁国那里要钱的,于是周景王也照例向鲁国要钱。鲁国是礼仪之邦,不好意思不给,但是周王室的开销和规格并不小,鲁国此时又不是大国,用一个国家的税收养两套政府班子,鲁国也吃不消,久而久之,贡奉给周天子的东西也就越来越少。
周景王为了生活,没办法,又向其它诸侯讨要,在生存面前,面子都成为次要了。周景王邀请晋国大夫荀跞饮宴的时候,开始发话了。他指着诸侯进贡来的东西,一件一件的数给荀跞听,这是哪国的,那是哪国的,唯独没有晋国送来的东西。
荀跞被弄得有点不好意思,很尴尬,他的随员籍谈就出来解围哭穷,说:晋国是忙于为周天子征讨西戎,花费巨大,也很穷,拿不出钱来。周景王也不是好糊弄的,晋国的实力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他这是明摆着抠门。于是周景王历数历年来周王室赐给晋国的土地和器物等,说得晋国大夫们面红耳赤,但最终结局如何,就不得而知了。这个故事就叫做:“数典忘祖”。看来为了讨东西,周景王还是懂得斗智斗勇了。
作为一个聪明的君主,周景王当然不甘心周朝就这样衰落下去,他深知,周朝虽然依靠周礼得以稳定的存在,但也正是很多过时的礼制,使得大周朝裹足不前。要想真正振兴大周,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
景王于是发动了历史上第一次由天子发起的变法,史称“景王变法”。如果这次改革可以成功,那么或许大周真的可以中兴。但是,大周的保守势力太强大了,有很多阻力。不仅大臣中有很多反对者,景王的几个儿子,也对改革态度很不一致。
周景王在位的最后一年,即前520年,动乱开始了。当时,周景王的嫡长子王子寿病死,活下来的,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姬猛、姬匄、姬朝。迫于单、刘二家的压力,景王便立寿的弟弟王子猛为太子。但是,王子猛才智平平且为人软弱,实在不是储君的最佳选择。
王子朝是景王的庶长子,有勇有谋,深得景王喜爱。对变法也最支持。景王很喜欢这个小儿子,心中暗暗打算把王位传给姬朝,好使变法可以继续下去。
于是,周景王决定排除众议当家作主一回,以王子朝替换王子猛。但考虑到换立太子势必会受到单、刘两家的激烈反对,这些保守都非常有实力,对王室的影响力很大。为此,周景王便悄悄和自己的宠臣,也是王子朝的老师宾孟商议,想办法除掉单、刘两派权臣,好为姬朝即位打下基础。
周景王二十五年四月,周景王到北山打猎,本打算趁打猎之机杀掉单穆公和刘献公,然而还没有来得及实施,就突然去世了。临终之时,他把姬朝托付给大夫孟宾,希望他将来扶立姬朝为王。同月,贵族刘卷、单旗将等杀死了孟宾,拥立周景王庶长子王子姬猛为王,姬猛反对改革,支持保守派,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开除了很多百官百夫。
姬朝看见父亲的改革计划泡汤,很不甘心,就带领失去职位的旧官吏和百工以及一部分兵士叛乱,争夺王位。刘卷被打败逃了,单旗保护着姬猛待在王宫内。姬朝的党徒乘深夜潜入宫中,劫走了姬猛。单旗突围而逃,姬朝的徒众挟持着姬猛追赶单旗。
半路上,晋顷公遣大夫籍谈、荀跞带兵救出了姬猛,护迎他避于王城(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不久,派兵护送他回都城。同年10月,姬猛病死。国人给姬猛上谥号为悼王(周悼王)。后来王子朝占据王城洛阳数年,嫡次子王子匄(周敬王)避居草泽邑中;思念京师王朝的安危写下《曹风·下泉》这首诗。
公元前516年秋冬之际,晋国率领诸侯护送王子匄回到周都,即是周敬王。王子朝于是降为臣子。王子朝战败后携带周朝典籍、礼器,在召、毛、伊、南宫四大家族追随下,出洛阳城,沿宛洛古道,抄近路直奔楚国都城寻求庇护。 周敬王十七年(公元前505年)春天,周敬王乘吴国攻破楚国的机会,派人刺杀了姬朝。 姬朝随身携带的大批周典神秘失踪,中华文明自此形成断崖,给中国历史留下了诸多至今还没有解开的谜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