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点-线-面(隈研吾)摘要

点-线-面(隈研吾)摘要

作者: goxplanet | 来源:发表于2022-08-10 12:39 被阅读0次

    20世纪是体块的时代,混凝土轻易地生成扩大体块,人关在体块里制造幸福感(高内聚低耦合的快乐,呵呵)。康定斯基的构成理论缺乏温度,詹姆斯吉布森的affordance理论拒绝“构成”概念,依赖肌理(texture),点线面的聚合,才能够触摸到物质与心理的关系。所以,选择“设计死亡的作品”,还是“创作活的过程“?康定斯基对版画技术的分析,解释了物质和时间的关系,构建有温度的艺术成为可能。

    计算机如何改变设计?从文艺复兴开始,建筑的营造方法从持续营造变成竣工后不再修改,建筑师=艺术家的出现,使建筑失去了自由,设计变成了减法。计算机可以实现加法的设计,从形态论转向时间论设计方法,回归为时间的粒子,对体块进行分解。用蚂蚁的眼睛观察建筑,静止的建筑变成了不断运动,变化的东西。(工程必须依靠算法改变)

    建筑的尺寸,S号的建筑从来就在建筑师的视野之外,金融资本主义标志着M号建筑时代的结束,XL号建筑时代的开始,《癫狂的纽约》登上世界建筑舞台,库哈斯的建筑进化论的基调时悲观的(软件工程亦如是)。超弦振动的概念,可以结合物质和时间的特性,有硬度,也有流动性,物质本身就是重叠的,点永远不是一个部分,只是线的末端,物质的最小元素是褶皱【德勒兹】(褶皱是什么?)。

    从点开始,人需要对点感知,西格拉姆大厦是点的集合体,实现了砌体结构的现代化。点线面的逻辑是归纳法,而混凝土建筑是演绎法的。建筑通过混凝土,将魔术与偷懒结合了起来,使人们沉湎其中。布鲁内莱斯基的错位砌砖,将点转化为线,扩展了空间的尺度。随后金属的介入将建筑史带入线的时代。点和点可以不在物理上相连,液体也可以成为连接者(weiyanwu对柔软是真是喜欢)。点会阶层化和老化。确定点的大小很难,点需要轻快,透明,自由,柔韧,太小就会退化成呆板的平面,太大会破坏空间的整体感。想象一下铁轨上的石子。

    高迪的线是植物的线,密斯的线是工业的线。细线还是粗线,弥生还是绳纹,日本50年代的思想争论。日本建筑中的取芯和取面的差异。线和轨迹的区别?说话和唱歌的区别?活着的线与死去的线,也许生死边界并非那么清晰。(十年老代码,一改要你命)

    封闭的面和开放的面,作为体块的建筑需要闭合,但也不是必须。硬质的面和柔软的面。梁柱编织在一起,也即形成了面,能够更好地适用恶劣的环境。对应框架主义的脆弱(?)。使用柔软的面挑战,需要新材料,经过计算是可行的。

    写到这里也不知道写什么了,各种无力感,还是听听flower dance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点-线-面(隈研吾)摘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sfaw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