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哥哥和穷弟弟
好事的英国人好像特别热衷于拍摄那种人与人之间对比极其强烈的纪录片,之前给大家介绍过的《学校交换日记》(见往期文章《每年27000英镑的私立学校,到底好在哪里?》)就是如此。今天,我们又给大家带来了一部对比同样强烈的纪录片——《富哥哥穷弟弟》,讲述的是一对亲兄弟之间的真实故事。
哥哥伊凡家财万贯,身披金融精英、连续创业家、保守党政要等多个头衔,在英国和西班牙拥有多套豪宅;
弟弟大卫没有正式工作,到处打零工维持生计,只能住在路边的卡车里,虽然时常接受哥哥的经济援助,但却把哥哥称作邪恶的资本家。
如此强烈的对比,以至于如果不是通过本片的介绍,一般人应该很难把这两个人跟“亲兄弟”这个词联系在一起。
影片向观众们展示的是哥哥和弟弟各自花4天时间到对方的家中体验生活的经历,然而在情节展开的过程中,我们逐渐了解到了这样一个事实:
两兄弟年龄相近(只相差一岁),且在18岁之前生活环境完全一致,在同一个家庭中互相伴随对方成长直至成年,但就在差不多21岁左右后的二十多年里走上了两条完全不同的路,最终成为了两个不同阶层的人。
我相信大家在看完之后,都会希望两兄弟能够通过这样的“互换”,增进对于彼此的了解,最终达成和解。但另一方面,估计大家更关心的问题是: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年龄相近、基因相近、童年背景相同的亲兄弟活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呢?
两种思维模式
虽然弟弟大卫一再强调是因为哥哥为富不仁、不愿意在经济上拉自己一把,才导致自己至今仍然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但事实上哥哥不但没有见死不救,而是曾经多次在弟弟最危急的时刻伸出过援手。
因此问题显然不是出在哥哥身上。哥哥对弟弟已经是仁至义尽,甚至在很多方面已经做得比国外大多数家庭中的兄弟都要好太多了。
其实从影片中我们不难发现,两兄弟成年以后各自在人生道路上做的各种决定、现今所参与的各种活动、甚至是日常的言谈举止,都揭示了一个事实——伊凡和大卫虽然是亲兄弟,但却是在用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在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
哥哥的这种思维模式叫作成长型思维,即认为人的能力和品性不是一生下来就固定的,而是可以通过后天不断努力而得到提升和改善的。
弟弟的这种思维模式叫作固化型思维,即认为人的能力和品性是与生俱来、无法更改的,一个人要么聪明、要么愚笨。
其实也正是这种思维模式上的差距,使得哥哥的成功顺理成章,同时弟弟的遭遇也只能说是咎由自取。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哥哥
哥哥伊凡显然是我们口中典型的“成功人士”——21岁做生意挣到了第一桶金,之后不断投资、积累财富,最后成为了千万富翁。
大家看到这里的时候,可能会无比羡慕伊凡,并且好奇他的人生为什么会如此顺利。但其实大家忽略了他从小到处打零工的经历:8岁起就帮别人遛狗、早上送报纸、晚上在超市打工……证明他的家庭环境并不是很好,人生的起点也并不完美,甚至比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要低很多。
相信在成长的过程中,伊凡一定没少碰钉子,失败和挫折对他来说可能是家常便饭,但他并没有在失败的打击下气馁,甚至也许从不觉得自己失败了。相反的,像他这样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往往更看重自己是否能够在不断的试错中学习和成长、积累人生经验。
因此在成年之后,伊凡做的每一件事都绝不是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多么聪明、多么有商业天赋、多么成功,而是脚踏实地、不断通过努力使自己在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得到提升,进而使自己的经济状况、生活环境得到切实的改善。
这点从影片中的一个小细节也可以看得出来:弟弟批评哥哥“从来不让自己看起来有钱,但却让我觉得自己很穷”,试图把责任推到哥哥身上。
但仔细想想,前半句——“从来不让自己看起来有钱”,恰恰是哥哥最大的一个优点。这也佐证了哥哥平时生活中做的任何事都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自己的财富,因为别人眼里“财富”、“成功”、“商业奇才”等等这些虚妄的词汇都不是哥哥所追求的、所看重的。伊凡选择在某件事上付出努力的原则只有一个:无论成败与否,做这件事的过程中自己都能学到点什么、都能够有所成长。
而弟弟口中的后半句“但却让我觉得自己很穷”则显然不是哥哥的责任,反倒是他自己的自卑心理和固化型思维在作祟。
固化型思维的弟弟
固化型思维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认定人的能力是固定的——如果一个人聪明、有天赋,那TA做什么事都会轻而易举地取得成功;反之如果一个人是通过努力才取得成功的,那就证明TA没有足够的才华,如果TA去追求与本身能力不相符的目标,最后终将失败。这样就导致他们在任何事上都不会付诸努力,因为一旦努力了,就证明自己是不够有才华、天生愚笨的那一类人。因此被固化型思维模式主导的人只会挑那些能让自己表面上看起来很强、高人一等的事来做,并且一旦遇到困难就会立刻放弃。对他们来说,不放弃所产生的两种结果——通过努力克服困难取得成功/不努力导致失败,都只能证明自己不够优秀。
我们再来看看弟弟大卫的成长路径,会发现和上面的逻辑惊人的相似:
小时候常常通过调皮捣蛋、破坏公物、私闯教堂等方式展现自己拥有所谓“掌控局势的力量”;
在学校的时候通过夸夸其谈把自己伪装成一个“大人物”,炫耀自己的衣着和拥有的一切,以证明自己处处高人一等;
长大后先是放弃了原本很有前途、但是需要长期努力才能有所成就的修理工学徒工作,一心只想着跑到大城市跟着哥哥见世面;
当过房地产经纪人、木偶戏演员、咖啡师,但无论哪一个都干不长;
先后出了两本完全没有人买的书,对推广毫不上心,在自己的“新书发布会”上迟到了好几个小时;
在哥哥带自己去参加的各种集会上对自己在南美的所谓“神奇经历”夸夸其谈;
拍摄没有观众,只属于自己的电视节目——《David Show》;
参加所谓的“合法反叛会议”,与一群游手好闲的人大谈国家大事;
吹嘘自己是“次天才教会”的牧师;
四处宣扬世界末日论……
不难看出,从小到大大卫所做的事情要么是仅有一个光鲜的名目、实际毫无意义,要么是浅尝辄止、一旦遇到困难就立刻放弃。久而久之,感觉他已经被自己困在了某种怪圈里,再也逃不出来了。
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他做这些事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显得“高人一等”、是所谓的“天才”,而不是真正想通过做这些事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实质上的提升。与哥哥相比,大卫明显错误地认为人的能力及其成就只是源自于天分。他甚至公开表示自己觉得每天去上班的人都是傻子,因为在他眼中,每天上班=努力工作=没有天分=傻子。这也就证明了他确实是一个典型的固化型思维模式的人。
大卫可能觉得,既然哥哥能成功,那身为拥有同样血统的他做任何事势必都会成功。一旦结果没有如他所愿,他就变得焦躁、气馁、易怒,一心只认为是自己“命不好”,抑或是哥哥的成功才使得自己“显得很穷”。其实正是这种错误的逻辑把他自己害惨了。
最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也许是因为弟弟小时候在家里受宠、哥哥没有受到父母的格外关注,才使得哥哥从小就没有那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也从来不把追求优越感当成自己的目标,而是在一种非常平和的心态下逐渐成长为了一个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受宠的孩子长大后一定会成为固化型思维的人,不宠孩子的父母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后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多数时候,孩子形成固化型思维模式并不是由某一个单一的事件造成的,成长型思维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养成的。
这部纪录片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即便在同样的成长背景下,亲兄弟也有可能形成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从而过上完全不同的人生。如果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下一对“伊凡和大卫”,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就应该尽量避免在言语和行动上暗示或明示“聪明”、“天赋”、“基因”等先天因素的重要性,也不要让孩子一味地追求成功、通过超越别人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因为这样只会逐渐把TA推向固化型的思维模式中去,而这正是我们最不希望看到的。
想要和我们一起成为更好的父母吗?
欢迎加入熊莹家庭学院
「GM成长型家庭训练营」
国内首个专注家庭教育的训练营
基于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和脑科学研究成果
两天一夜,带你重新认识自我、家庭和未来
从根本上消除家庭发展和孩子养育过程中的各种焦虑
提供具有科学依据的家庭发展解决方案
5月18至19日,我们在「北京东隅酒店」等你
老友福利
凡参加过「精英家庭 成功之路」私享会的老友
皆可获得报名福利,请扫码添加VIP专员领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