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无知三周年庆典的时候,拿到谌老师签名的2本著作,其一就是《归根复命-人文通识教育漫谈》,这本册子的要义,一言一蔽之,就是:一起来,读经典!
哈钦斯之前列出了180个文本,据说需要穷十年之力来阅读,以求获得一个丰盈幸福的人生。在对经典价值的高度认同和鼎力推广上,谌老师某种程度上堪称中国版的哈钦斯,同时书中不乏批判吸收的锐气。“我是不同意哈佛红皮书选择简写本的看法的,经典是有生命的,生命不是纯净水,而是高度芜杂的”。“胡适等人对经典的看法完全错误,因为他们都以为经典就是好和精,实际上没有坏和乱的所谓经典是危险的------”
对于经典的和大众的关系上,谌老师和哈钦斯又站在了一起:“一手经典文献阅读,要从娃娃抓起,一直到老年都不松懈”,无论贫穷富贵,群居独处,经典不仅仅是面向贵族,面向中产,面向青年,而是贩夫走卒,奴隶将军,你我他她,是whole time, everyone!
谌老师认为,在今天的中国,读经典乃是医治“时代焦虑症”的一剂良方,并且寄望“借助社会化的通识教育,能够从根本上修复社会的伤痕,减缓前行的代价”!
马云调侃“办公室书柜装满经典的老板,多半是骗子”,学者刘瑜也说,世上本没有经典,装的人多了,也就有了经典!在一个浮躁的时代,所谓的高上大的知识和经典,往往被拿来装饰门面。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皓首不能穷尽的经典阅读中,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对于不必读经典和经典不忍卒读的N个理由,谌老师逐一辩驳。“对经典产生挫败感,也许不是经典的问题,而是读者心理的问题------所谓永远读不完,不应当作为拒绝经典的理由,正因如此,我们反而应该把宝贵的光阴,用在经典中的经典上才对”!!
“在一个平庸而孤独的时代,我们丧失了与当代人对话的能力,更丧失了与古代的伟大经典对话的能力------”,面对望之生畏,束之高阁的经典,谌老师这样鼓励,“伟大的作品大多数其实是为普通人而写的,只要你愿意学,就有可能。伟大的作品是伟大的导师,它们时时刻刻都在告诉普通人能做写什么。这些作品源于无知却上下求索的人性”,“在某种意义上,伟大的作品最难读,在另一种意义上,伟大的作品又最简单,是任何人都能读的书”。“每部伟大的作品都超出了读者的理解力,读者永远不能完全理解它,这正是经典可以无限重读的原因”。“对于读者而言,问题只是你对这些作品的理解是否足以使你参与到伟大的对话中去,而不是你对这些作品的理解是否足以穷尽他们。除非你尝试,否则你不会懂”。“伟大的作品常读常新,有无限的启发,因此,应该成为教育的核心”!
对于人文通识教育培养的四种能力,或者不妨说读经典的四种果效(如果一定要讨论无用之用的果效的话),谌老师总结为有效思考的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作出恰当判断的能力以及辨别价值的能力。
“要想清楚的表达,就要有清晰的思想,很多时候表达不清楚,是因为思考得不清楚,自以为思考到位了,其实一说出来就知道自己的思考还远远不够。有些人虽然表达很有条理,但见解很是乏味,这也是思想平庸的表现”,“思考是与自己的交流,表达是与别人的交流”。“民主社会交流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因为交流依靠说服而不是暴力。交流失败意味着民主进程的失败”。-------交流思想的能力只是人文通识教育的果效之一,辩才的背后是思想,就谌老师个人的特质来看,我们往往叹服于他的辩才,其实支撑辩才的是丰厚的思想,而浇灌思想的方式之一,也许正是源于对经典的不断研习。
谌老师对照哈钦斯的书单,列出了谌氏版本的中西经典目录,从新旧约、荷马到理想国---形而上学---神曲---巨人传---到浮士德---共产党宣言,战争与和平到梦的解析---审判。中国的则从诗经开始,到四书到史记到唐诗宋词再到金瓶梅,西方的53种,中国的14种。这些书目,不假十年,也要三载,网罗搜集,推敲辨析,试遣衷肠,用心良苦。
然而,尽管作者对经典倾注了无限的热情,进行了极度的赞美,发表了苦口婆心的劝说,但是在信息爆炸,全民娱乐,随波逐流的时代,对于经典能否照进人心,引领现实,人们并不必然充满了信心,并不必然充满了憧憬。
如作者所言“---人类在很多方面取得了惊人的进步,但我们仍然必须承认,人类在许多方面变得更糟”,经典的意义在骨感的现实面前,也往往流于苍白。“二战给人类带来空前的震动和迷茫”那么在经典中就一定能寻求到避免震动和迷茫的真理么,一定能拯救人类,避免三战么?
于礼崩乐坏之际,孔子周游列国,四处碰壁,推销理想。太阳底下无新事,今天的知无知,自我加压,挑战使命,秉持“人文通识教育是一个人,一个民族在重建精神和建设文明过程中须臾不可或缺的”之理念。实在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一过”,知无知三年多来,谌老师带领有限的拥趸,读柏拉图,读亚里士多德,读海德格尔,读莎士比亚,读托尔斯泰------,解读文化经典,求问先哲大贤,期待每一个不忍直视光阴虚度的人,通过经典的学习和观照,从另一个高度,来审视自己的人生。他所标榜的他正在坚守,他所呐喊的他正在践行。
尽管这种呐喊略显孤独,尽管这种坚守并不必然指向光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