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是由无数的选择题造成的,不管我们如何选择,好像那个最优的答案永远与我们擦肩而过,我们总不如预期所设想的那样活的肆意潇洒,于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后暗自神伤。
经常听到很多朋友说自己大学的专业不是自己所喜欢的,自己的工作不是自己喜欢的,如果可以把自己的兴趣变成工作该多好啊等等一系列的抱怨,可当你告诉她如果专业不是你喜欢的,那就换成你喜欢的吧,这个时候她就会说换专业哪儿那么容易啊,都已经开始学习一年了,如果这个时候换专业,就会有一系列的问题。
对那个抱怨工作的朋友说,既然觉得自己的工作不喜欢为什么不换呢?她会说换工作就意味着重新开始,又要面对未知的一切问题,陌生的工作环境,陌生的工作伙伴,换工作说的哪有你说的那么轻松啊!听到他们的回答我通常都觉得不可思议,在他们的认知里因为自己选择的不是自己所喜欢的,所以他们会找各种理由来印证自己的观点,每当学习和工作有不如意的时候,他们就会把这种感觉放大,认为都是因为自己没有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而造成的现在的局面,他们没有勇气去走出舒适圈。只能每每在讨论的时候抱怨自己,顾影自怜。所以在以后我听到他们再次说起的时候都会选择性的屏蔽。
其实我懂他们的焦虑和不安,也知道他们并非不想改变,只是害怕自己一旦改变之后并不能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所以只能用一种理由来搪塞自己,对于这样的人我想告诉她,除了你自己谁都救不了你,
我认识的另一个朋友,因为喜欢写作,在大学选专业的专业选择了中文系,可爸妈觉得中文系的就业形势不是很乐观,就让她把专业改成了金融系。刚开始我的朋友特别不适应,每次上课都觉得十分压抑,听着各种理论知识和数字感觉到头皮发麻,觉得自己反正听不懂就选择破罐子破摔,大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勉强过了分数线,心里换专业的念头就越来越强。
到了大一第二学期的时候,她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做法并不是改变什么,除了让自己越来越丧之外,自己并没有得到什么。她心里有一个念头,既然没有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为什么不把自己所选择的变成自己所喜欢的呢?想通了这一点之后她开始调整自己的状态,为自己制定了一套学习方案,选择一点点的去攻克,她开始不再惧怕那些让她觉得不知所谓的金融理论和数字,到后来她竟然觉得那些曾经让她临近奔溃边缘的金融知识和数字都变得可爱起来。你看当你不再觉得自己是“被害者”的时候,一切都会发生改变。
我记得我看过一步电视剧《荼靡》,是由杨丞琳主演的,故事中郑如薇毕业后在一家方便面企业工作。公司外派上海的名额落在她头上,一个艰难的决定摆在了她面前——A方案,选择事业,去上海,活出想要的风光;B方案,选择家庭,留在台湾,守住一段弥足珍贵的爱情。选择其中一个就意味着要失去另一个,电视中上演了两种选择带来的结局。
无论哪种人生,选择了就不后悔,因为没有意义,不给自己留退路 ,不要看自己失去的,专注在自己拥有的。无需惆怅花季的结束,只要我们始终期待,都会有属于我们的下一个花季。
我们总会为很多事情做出妥协和退让,既然选择了就不要后悔,如果你选择了自己喜欢的,那么恭喜你,如果没有选择自己喜欢的,那就努力让你的选择变成你的喜欢。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喜欢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