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肚子里有料,可以在写作的时候信手拈来吗?
很多人肯定会说不可以,我偏不,我要说可以信手拈来。
写的时候半天挤不出,好不容易挤出来了又停不下来,好像文豪那种挥洒了几千字以后。自己都会被自己感动了,然后信心满满发出去。
结果,“不少人点赞、转发、阅读量报表!” “人生巅峰从此到来!”“作家不是梦!”
揉揉眼睛发现,那些双引号里面的东西都是幻觉。
缓过神来,发现自己的文章犯了一个典型的错误,内容过于浅薄,说的东西太泛了!
长那么大,多多少少人生阅历有一些,就算不怎么看书,和人聊天、看电视、看电影、走路看见广告牌等等,怎么也会看见一些金句;上学的时候学了一些,忘了剩下的课本知识。糅杂以后,大道理还是讲得出来的。
讲完以后,却没有想过,你知道,人家也知道;
你讲得出来,没有事例说明或支撑,无法帮助别人深入理解,或是有“老道理,新增量;”
讲的道理本就宽泛,没有深入,独特的解释,恐怕只能落得个“空洞”二字。
读者在阅读以后,记住的大部分只有一些事例和细节。高谈阔论,讲着别人都懂道理,枯燥不说,无法被记住,也不会有看完的耐心。
怎么才能解决这样的尴尬局面呢?
唯一的,也是成本最低的方式就是读书。
擅长读书的人都拥有丰富的底层能力,这些能力就像武侠小说的内功一样,是练就一些外在功夫的基础。
意思就是说,当你拥有丰富的底层能力以后,可以获得的看待事物的角度和高度就能大幅度提高。
而讲出来的道理不再是“太泛”,可以进一步讲透,讲出新的价值,新的角度,还有丰富的事例作为支撑,并且是具有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和例证。
究其原因,就在于客观上无法和具有深刻积淀的人交流,那么通过书本和作者交流,和大量的作者交流;
然后,让书本带领自己见识不一样的作者的世界,甚至是外面的世界,打破自己思维的墙;
最后,书山有路勤为径,爬到更高的高度,视角放得更加长远。
俞敏洪三次高考才考上北大。到了北大,由于基础太差,即使双倍努力成绩依然垫底,一度想要退学。他怎么又想不到,和室友聊天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狭隘,别人的理想是要一台保时捷汽车,而自己仅仅想要一辆永久牌的自行车?!
这个时候他才意识到,如果他退了学,永远也不会知道有像室友这样的优等生。
同样的,不读书,你怎么知道你写出来的东西是不是有限制:经验的限制、知识的限制、眼界的限制还是能力圈的限制?
通过别人的劳动,只要付出很少的成本,变为自己的积淀,底层能力。写出来东西一定会比那种被人重复了上千遍的“道理”更加有厚度,更加有深度,更加独特,更加有个性和可读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