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在微信上看到了一个知识管理课程的推荐,第一反应是很诱人,赶紧去付钱,第二反应是先看看大家怎么说,有没有售后评价。
信息时代,想找什么都有。很快就看到了一些课程吐槽和总结。
吐槽者无非是说: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课程资料网上书上都有,买书更便宜。
总结倒是干货,这一门课强调了管理工具——某日记APP的使用,强调了只用一个工具来完善知识输出和系统储备,以及结合其他课程说了时间管理的方法。
简书上看到一句话,很形象的概述了知识管理的重要性——
“我们一直在勤奋地掰着玉米,但装玉米的口袋却是漏的。”
想想自己,自觉很认真的读书、学习、吸收各种知识,但对知识的认真分类、系统储备和输出,能做到的却极少。真的就像装满了软件的电脑系统一样,装得越多,运行越慢。
其实我们真需要那么多系统吗?
并不,word、wps、note、小黑屋,总觉得这些软件可以帮助我们,可是这只是工具啊,最重要的应该是用工具的那个人不是吗?

前段时间看《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看到里面有这样一句话:长视者把目的当手段,短视者把手段当目的。
当头棒喝!
我就是那个一直想要达到某个目的,却误把手段当作目的的蠢人。
打着想要写作更文的旗号,却把“找不到灵感,找不到适合我的工具”当成挡箭牌。
想着看完一本书先写个总结,却拿过来另一本继续看,美曰其名:扩展阅读。
明明对无休止的刷微博看微信深恶痛绝,却停不下来去做自己真正应该做的事情。心里还给自己找补:找素材!
事实是,素材已经堆成山,我却不知道该如何利用,如何整理。
这就跟生活中惹了一件麻烦事,不想着去修正,却宁愿不长记性的到别处重新开始一样。
类比到写文章,也总是:唉,写不下去了,题目不好,我换一个吧。
于是电脑里七零八落的断章,从无完整的一篇。
延伸到现在,还会学电影里那个奇葩大叔说:我只是还没有全力以赴,否则我做什么都能成功。
拉倒吧,连开始都没做到,就妄想成功了。
我们用表象欺骗自己,用肤浅来催眠自己。自动忽略了自己根本就没想好怎么用力,或是根本就懒得用力。
惰性使我们选择更简单的安逸。
每到夏天,我的手就因做家务时接触过多清洁剂、泡在水里时间长而湿疹复发,看了医生后,他说这个很简单,你以后做家务的时候带上橡胶手套就行了。好说歹说总算让他给我开了一罐膏药。
临走时医生还叮嘱我:只要带手套,药都用不到。
我买了两副橡胶手套,把膏药放在医药箱里。然后照旧空着手去做家务,明明知道这样不对,可是难抵它方便啊。
于是湿疹照犯。
可是心里的声音却告诉我:明明已经买了手套,买了药了啊,怎么还不好?
你倒是用起来啊——反思之后的我对自己咆哮。
这是我经常犯的错误。
如同读了书却隔几天就忘记一样,不曾整理,更别说用起来。
我们兢兢业业读起来的书,终于在更努力地去读更多书中荒废了过去,消弭了积累。

《奇特的一生》里,柳比歇夫运用时间统计法,通过记录每件事情所需的时间花费,进行统计分析,每月和每年都会做总结,在总结中吸取经验教训,改善方法,从而更有效的利用时间。在善于利用的时间内,他不停的输出著作,一生积累,令所有人惊叹。
古今中外被人称颂的大家们,不是凭着他读了多少书、了解了多少知识而被纪念,而是他写了多少书、输出了多少成果而被人称叹。
输出比输入更重要,你的价值不在于学了多少,而在于用了多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