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 王翰《凉州词》
001 河西走廊
祁连山的冰山雪水十分丰沛,四周干燥,使得农耕文明得天独厚;这里还有水草丰美的畜牧场;汉武帝为了让这条走廊聚集人气,又派大将霍去病实施了军事移民和屯垦移民,带来了中原的农耕技术,这里很快农事发达;四世纪初中原“永嘉之乱”,很多大家族、大学者西逃,带来了高层级的生活方式。于是这里就更繁荣了,被称为“小长安”。
002 凉州
就是现在的甘肃武威。四世纪初,儒家学者张轨到凉州任“刺史”,这就使凉州成了西北地区研习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中心。
在凉州,比中原文化更令人瞩目的是佛教文化。
与中原文化做比照,那正是陶渊明和谢灵运的时代。那个时代在中原发生的事情都比较黯淡,而西北的景象就完全不同了。
佛教在凉州的精彩故事,主要发生在四世纪和五世纪。
003 苻坚的文化大争抢
苻坚是“十六国”时前秦的国君,他在夺得政权后,很想统一中国,他在南征北战间请了当时的名僧释道安,作为自己的精神文化导师,但释道安告诉他,真正懂得大乘佛教教理的是鸠摩罗什,应该向他求教。
鸠摩罗什的父亲是印度人,母亲是龟兹国王的妹妹,他在龟(qiu)兹乃至整个西域,都是最高等级的佛教学者。
龟兹是一个重要的西域地名,在现在的新疆库车,以当时看来,是远在天边了。
鸠摩罗什的母亲是龟兹国王的妹妹,因此若要抢到鸠摩罗什,就得发动一场战争,派出一支庞大的军队去打龟兹,然后抢人。
苻坚派出吕光将军,作为这场抢人远征的司令。吕光在382年赢得了战争,抢到了鸠摩罗什,准备送回长安,但路途实在太远了,走了一半到凉州的时候,听到国君苻坚已经下台(先是败于淝水之战,后又被杀),吕光干脆就在凉州住下,做了凉州的统治者。
作为人人争抢的宝贝严加看守,鸠摩罗什在凉州住了整整十七年。
004 又一场文化争抢大战
新的后秦君主姚兴,下决心把鸠摩罗什抢回来,派出十万雄狮讨伐凉州,结果在401年,鸠摩罗什被姚兴抢回到了长安。
在中国历史上,鸠摩罗什是一位与唐代玄奘齐名的大翻译家,玄奘很多翻译还要沿用他的经典译法,例如《心经》里的名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最早就是鸠摩罗什的译法,准确而凝练,无法更改。
005 凉州风范
文化,只要来过就播下了种子,没有了鸠摩罗什的凉州,依然是文化中心。
因此,在鸠摩罗什被抢走的38年之后,又有浩浩荡荡的军队来抢文化了,那就是前面提到的北魏孝文帝的军队,一口气抢走了三万人。
被争抢走的凉州文化,在各地蔚然成风。首先是大同的云冈石窟,接着是洛阳的龙门石窟,最终落脚于长安,渗透了几乎整个黄河流域。
006 世界博览会
隋炀帝在七世纪初即位后,听从了裴矩关于进一步拓展西域商路的建议,让河西走廊和凉州又一次鲜明地进入朝野视线。
在他的鼓动下,隋炀帝在609年到河西走廊上与凉州并列又相邻的张掖,隆重举办了一场由西域二十七国参加的贸易盟会。
初看似乎以贸易为重点,其实是中原王朝与西域各国全方位交流的重新启动,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世界身份。
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亲临河西走廊的中原帝王,他亲自重新疏通丝绸之路,开凿大运河。一条横向的走廊,一条竖向的运河,这是中华文明的两大命脉,他在位仅仅十四年,竟然准确地把握住了这两大命脉,这种大思路,颇得作者肯定。
007 《凉州词》
唐朝也一直保留着浓重的凉州风范,唐文化的主调就是这种豪放乐观的壮士情怀。
在那么多唐代诗人心中,怎么也放不下这个凉州,如《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 王之涣
总之,为了争抢一位文化人,一位哲学家,一位佛学家,一位翻译家,居然一次次派出重兵争抢,而争抢的路途又非常遥远。这样的中国,虽然看起来有点儿荒唐,但一定孕育着一个伟大的时代。
读余秋雨025凉州风范《中国文化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