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虽是华师大的小虾米,但也喜欢写作,而且作为在上海长大的孩子,从小就从教科书里读赵丽宏、肖复兴、陈丹燕等作家的文字,对他们笔下生活鲜活、市井人烟的上海特别喜欢,所以,当年高考之前,做模拟卷的空隙也没少读他们的文字,写高考作文的时候还用到了陈丹燕女士的例子。
后来,大学自己读了中文系,性格日渐乖张,也迷上了像格非、毛尖、黄平、王晓明这些作家的作品,在读译作的时候也偏爱袁筱一老师、王智量老师、范劲老师的译笔,觉得华师大出来的作家,都有一股子桀骜不驯的劲儿,但这股桀骜不驯的劲儿中又含有对生活平凡之美的热爱,就像毛尖老师在《没有人看见草生长》里写到的“醉心诗歌的年轻人,绝不会坐在自习室里熬夜背着雅思,唯有献给恋人的情诗才会让他彻夜不眠。当然,谈情也会饿,所以,在深夜,枣阳路后门的小吃摊,也总少不了他们的魅影。”可以说,那时华师大的学生(包括我印象中的),就是可进可退,能屈能伸的,进可心忧天下,退可安贫乐道,既写得出小说散文,又吃得下大饼油条,一如张闳老师所言:“华师大的学生是上海的波西米亚人,当他们长大,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坚,他们也就把华师大赋予他们的小众文化变成了流行文化。”
但这一切,都好似那年枣阳路后门的盛世,一去不复返了。说真的,作为一个从小在华师大这个院子里蹦跳大的孩子,两年前刚回来的时候,是挺难过的。但是,这也不能怪华师大,现在的大学多多少少都有些追名逐利的现象,整个社会就已经与当年培养“作家群”的社会大不一样了。且不论文学边缘化,就光说我们这群初入社会的学生,整天忙、忙、忙,都不知道在忙些什么,是钱不够花吗?好像是的,毕竟要买房、买车、娶老婆、生孩子。那我就去问已经买了房,买了车,娶了老婆,生了孩子的学长,这样就心定了吗?得到的答案还是否定的,从此之后花钱的地方只有越来越多,身体情况只有越来越差,生活焦虑只有越来越强,无时无刻都处在“成功焦虑症”的阴影下,怎么可能有春衫年少的闲心去书写《丽娃河》那样优美的诗句?
说真的,这两年在华师大,也深得毛尖等作家老师们的教导,感觉受益匪浅,也非常敬佩他们为我们积极营造的文学环境,看着很多学弟学妹们在繁重的课业之余跑到思南文学之家,去追毛尖老师、黄平老师的讲座,在朋友圈里疯转华师大老师的文章,也真的有些欣慰。
但作为一个喜欢文学的穷学生,我还是要和励志创作的同仁们说一句:“在这个时代,一定要与表面的浮华保持一定的距离。我们不能为了成为作家而去写作,那样一味迎合权威口味,浮世词藻、追名逐利地写,与我们平时八股文、混毕业、求发表的论文,有什么区别?要杜绝消费主义的文艺,警惕唯美主义的文艺,真的发自肺腑地去写一些东西。要学会一箪食、一瓢饮地埋头苦干。真正的作家都犹如战士,他们或许可以西装笔挺地接受勋章,但绝不会毫无伤痕地走下战场。”
以上文字为随意挥洒,与同仁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