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长久不看《传习录》,昨同学问及,故再翻阅。
于此一段,可见先生为学之道。
一丶讲学,当讲之以身心。自己身体力行后,再传再讲,否则,不过逞口舌之强而已,不能引人共鸣,无法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为师者,不可不察,不可不知!于丹讲《论语》,之所以广受诟病,半在于 ̄讲之以口耳,揣摩测度,求之影响者也。
二丶为学,虽无内外之分,然当先求之内,后求证于外。
三、为学,不应固信盲从,而当心有所思所想,所悟所得,心有阙疑,即当力求质证。
四、不以圣愚之言而判对错是非。虽圣贤或有非时,虽贩夫走卒,亦有真知灼见时。夫子言"三人行,必有我师",诚如此!因此,果诚心求学,无处不可求而学之。世俗之人,定要存个高下定见,以为于贤者处方可学,愚痴者无一是,则大错特错矣!人均有其长其短,鉴其短,思已短,摒弃之;见其长,思已不足,乃习从之。
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岂虚言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