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形象的塑造

作者: 平林凯风 | 来源:发表于2017-10-07 23:48 被阅读127次

    诗是真正的人的艺术,心理的艺术。学诗无非是发现自己,发现社会,发现世界而已,诗不遥远,就在自己的心中,就在我们身边。

用音乐看世界,用诗词绘画看世界,如果深入研究,我们就会懂得,用诗的眼光看这个世界,就是用哲学看世界。

世界上最高的艺术是音乐与诗,三千年来,我们的文化品格,中国品格,在诗中一脉相承。

诗的境界是无诗,诗的艺术,是一种哲学。

诗中有的只是人生,社会。火热的生命。诗是生命的体验,情感的凝练,修养人生的一种法门而已。

诗词对感觉描写,一般不问客观上会不会产生,关键是只借事物某一属性,超越,视,听,触,味,写出超感觉。其中幻觉,想象是核心。

时间序列,与空间秩序,结构布局对于诗而言十分重要。

诗是抒情的,用几个中心物象抒情是一种,或是,分几个场景抒是另一种,诗词离不开情感,注重情感抒发。

一,诗歌形象的核心价值

  一首诗,词的成败,在哪里?这个问题至关重要,有人写了多年,没搞清楚这个问题。

其实成败在于诗歌形象塑造的完整与独特,举凡名篇,如苏轼大江东去,还是易安的,李清照的,寻寻觅觅,皆因形象独特,完整,让大家印象深刻。

诗歌形象的打造,是诗词创作立意根本。写诗填词,一切好的想法,是否在诗歌形象中实现了,是检验成败的关键。如同鲁迅塑造,阿Q,又如,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

而诗歌形象如何打造呢?

有物就去找心,有心就去找物,这就是诗词要领。这也是中国哲学要义。亦我亦物,无我无物,有时叫物我一体,相互依托相互转化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在诗中就是景情互动关系,人象,物象,心象的相互粘连融通。在古诗中就是比兴,诗意的过程的核心无非如此。

由内心推及外物,由外物引发内心激荡,这种互动关系这就是诗的要义。

如贺铸的词句。

一川烟雨,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几句是名句,之所以名,在于形象独特。

冯延已的,“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也是名句,为历代诗家所肯定。

如何打造诗歌形象呢?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上片,其中写了一个中心物象,“凌波”。

凌波是什么?凌波就是凌波仙子,一个美女,一个爱人。

古代有凌波舞,在唐代盛行,因而后来把跳凌波舞的美女,叫凌波仙子,指称美女。

作者先写凌波的离开,凌波一开始就走了,用目光远送,其中“不过”两字,很关键。步态轻盈,好象飘在水上,没在路上走似的。传神!

那么,爱人走了,自然问一句,今后我怎办?青春年华与谁共度?这个问题是无解的,因而作者说,“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与谁度?桥院锁窗朱户。人呢?只有天知道。

凌波离开,孤院深锁,是作者给出的人象与物象。

这两组形象,一个是起因人走,一 个是结果无人,这是一个自然的起承关系,自然而然,没有任何雕琢痕迹。

人走了,我怎办?看周围,答天知道。这是一个真实的心理过程。

诗有两个求取方向,一个向外求物象,向内求心象,把物象,心象合在一起,就是诗歌。

不要造假,诗最怕造假,要合自己,合人性,心象中没有的写出来是胡扯,不真诚。

如同以前说过,诗经中,砍木劳动者最关心的两个问题入诗,最后诗经中说,那所谓君子是白吃饭的。

向外求物象,要挖掘出物象的深刻属性,让人觉得,在理。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上片的问题,人走了,只剩空院,显然问题没解决,下片继续展开。

下片也是两组形象,前一讲心象,后面讲物象,心象与物象是一致的。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就代表作者的内心世界。烟浓,草长,思絮满城,又酸又黄,梅雨时节,雨水奇多,与作者内心世界是一致的。

诗歌形象分,人象,物象,心象,相互融通,一致,传神,真实,即为成功诗篇。

二,诗词故事框架

也许大多数人对诗与词的理解主要偏重于景与情,这故然不错,然而情与景的载体实为一场故事,当然,这个故事又由三部分故事组成:

  首先是 自然界的故事,它往往表现为一系列自然界的事件。

其次,是情感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就是压力释放,寻找快乐,与情感的呈现这三类的情感模式。

最后,是人的故事,就是诗中人物所表现的关于人的一些故事或事件过程与结果的描写。

三类故事中,情感故事是核心,自然界故事是哄托渲染及某种暗示象征,是为讲情感故事服务的。另一方面行为故事是由情感故事引发而来的。

景物,人的行为,情绪所构成的三类故事综合成情感故事,是诗的故事特征所在。

词的各种写法中,以写景为主的词,在景中暗涵深意最难,而情景合一相对容易些。

如: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一首。情中带景的词,以情为主的词,初学者不易把握,搞不好词变诗,如苏轼的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一首也是。

现代人作词,大多喜欢抒情为主的,如此特别是那些白描性质的词,完全没搞清诗与词分别,结果成了只是词样的诗。

    词是境遇下的心境,要求此境此景即此情。而诗是由景境外延,诗本质在先赋后兴,外延出情感。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兴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诗。

而,"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下阙层层推进,得出,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是词。

爱上层楼与为做新诗是合一的,词难度在于此,变成诗就难度小了,词写成诗至多算长短句。

在技法上,词是以挖掘景中的情感属性为主,向内挖不断明确出来,并选取出能表达自己情感的物象,然后,加以描绘。而诗是向外延,用兴,正相反。当然这不是说词中不用比兴手法。

如,"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是对梅的境遇层层挖,每挖一层,都给出明确的无可争议的情感结论,寂寞、独自愁、无意、妒、香如故。这就是词的对物象精确界定,以期获得物象属性加强自己的情感。

咏物词对单一物象咏叹最难,难度便在于此。而咏物诗就简单许多,只是比为主,着眼于景而外延。

又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给出江流的内含,"淘尽风流人物",也体现对物象精确界定。

再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切切,乍暖还寒时候",得出结论,"最难将息"。抓得很准故而词意深刻。"三盏两杯淡酒",结论,"怎敌它晚来风急"。继续定,层层递进。最后,"怎一个愁字了得",读者谁不认同?谁会不共鸣?步步有依据。

再例如,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种结论界定,准确生动表现出自己内心无尽愁思,极为有力!不愧为千古名句。

词虽小技,但精确有力。词因此而独立于诗,中国独一份,外国人没有。

词,最讲究情景合一。秦观的"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柳的内涵,动离忧,上面有露水洒下,泪难收,被挖掘得生动形象。后面"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用柳枝系归舟,舟上之人,感谢这多情柳枝,为之所系。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词的最后两叶,"流不尽,许多愁",准确有力。结语之前的"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是春江都是泪",情景人三者一体,柳的内涵,被挖得,活灵活现。

这首词的中心物象柳,柳是物同时是离情别意的代名词。事物是处在情境中的,境是环境,柳并不独在,有个存在的物理环境,因而有环境描写,因此不会只写中心物象,不加以衬托。其次,物象也处在人的心灵环境中,人的情感中包括人的回忆中,现实中,情绪中,这是物象与情感关系,景在人的情理中与人情寓于物象中,是同步的两个方面。

从写作角度讲,柳等于离情别意,离情别意是情感,首借于柳,加以表达。再借于桥边送别,看下阕,借飞絮,流水,继续深化。情感部分直接描写如,忧,泪,恨,融于物象中。

景,境,情,人,简述就是情景交融。景,境,物象,环境,要清晰,不可不丰富,但不可杂,方向明朗。这个方向,就是指向不断变化的情感。

同时,情并非无依据,首先依托于物象,环境,再依托于过去,现在,未来的回忆,陈述,想象。

当然,对人的行为描写也是诗的重要一部分,描写因人发生过或正在发生了的那些事,以及人会在将来发生什么事,这些对人的直接描写也是写出人情感的重要依托。诗把实的景境与虚的情感, 人过去的经历事实,与词人想象的虚幻,结合起来不仅可以达到虚实相辅相成的关系,更有机的构成了诗的整体。

情,境,景,人这几大要素,形式的自然故事,心灵故事,人的故事共同组成了诗的故事框架。

三,诗经中的诗歌形象

诗经为五经之首,诗经,古风体,写出古拙就成功,一步三回,顾盼生辉,要象花旦,不要象莽夫一冲到底。写诗填词最怕一头向前冲锋,有人写到七八十也还在拼凑。

诗经中基本方法就是赋,比,兴。

赋比兴本质是要说出事物的生命价值,作为生命体的感受,给物体以生命,写物体最怕只写物体本身。

赋就是赋于事物以特征,慨念,情感,意念。写物要赋给物体以生命叫灵动,只有灵动诗才会生动有趣味。

再好的布娃娃亦不会如真娃娃有趣。

把自己要表达的事物,当作一个生命来看,那怕是一块石头,也要当作生命来写,因而诗经中的物体都是鲜活的,是有生命的活的生命。

比的本质是,把事物某一属性抽取出来,打比喻,诗经中的比,是在赋的基础上对物体,作深入拓展用,写出事物情感,写出物的精神。

苍生平等,我们的诗歌传统,一物一生命,从诗经到宋词,先赋后比兴是常态。

《子衿》

年代:先秦 作者: 诗经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这个性质弄清楚,风是劳动民歌。

《伐檀》

年代:先秦 作者: 诗经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诗经影响了所有中国人,诗经的风质朴,后来汉赋,汉乐府诗,到李白,到白居易新乐府。杜甫也明显受诗经中风影响的,杜甫诗与诗经的风是一脉相承的。

诗经中风的艺术价值在诗经中最高。

第一句,讲砍木头,放在河岸上,涟漪传动,写了河水青青,干河岸。

唱出了内心世界,劳动者干活累了,是伐木者的咏唱。

三千多年前的艺术手法,这几句与后来绝句比,结构己基本完整,那个自称君子的人,原来专吃白大的人。

结尾以问答形式,两次发问最后结题。用排比加强气势,质问力度力投:,不种田,不施播,为何收租,不打猎,房檐下挂满腊肉。两个问句反映出劳动者的内心的冲突,对人的不平等,社会的不平等的愤闷

诗经艺术民众参与度很高,不比春晚差,很有意思,劳动者的婚丧嫁娶。

诗经中风背后,干活就变成娱乐,不累了。读诗经别只看文字,号子,郭(音),这也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几千年了。

余下有全诗结构不多说了。

诗经象一个风华正茂的有活力但朴实青年:,诗经最自然,不做作,道家也讲守拙,自然,与诗经中风也一样。

我们民族审美,对华丽一向多少排斥,这些风,抒情味道很浓,我们先民民歌如此文雅。

四,唐诗中诗歌形象

自然界风花雪月的变化与运动过程。一般而言,用自然事件表达情感很重要,自然事件是诗情的重要载体。

唐诗亦十分注重情感抒发,因此,抒情因素的选取也就是选材很重要,其次是,时空关系的安排,结构好才不至错乱。

情感发生的地点场景交待清楚,情感发生的时间点要分明,交待出来,时间序列,与空间秩序,结构布局的基本要点。同时还要注意景物的动态变化,如:

入,黄河入海流。

依,白日依山尽。

抓住运动的事物写,色彩变化,动植物,天气没化,山要把握它的四季变化,物候特征,这一步叫山非山,水非水,是自然界的事件过程。

初学注意不要写死景,物象组合法,变形,抽取,幻觉等等更高级的方法要综合运用。

抓住自然界事件运动过程把情感嵌入,如,

惊与恨,如恨别鸟惊心。

泪与溅,如感时花溅泪。

  诗中情绪嵌在物象中写,一般不单独写情感。其次,情绪传达的动态性。诗人不是照相机,照片不是诗,不要做大自然照像机。赋予动感的诗才生动。一般名篇起题动词抓人,前两句动态特点更强有更好。

色彩上,一般三色,暗涵进去,天气也要加入。在地点,时间选取上下下功夫,第一二句中嵌入。

五,词的诗歌形象塑造

    词的主流是写人生境遇感怀,词不是诗,诗可以当作是战场,但词不是,正如狂吼快跑不是京剧,细腻入微才叫词,京剧看过吧,处处精微,每走一步都有身形步法,唱,念,看上面人如何走路说话的,会知道什么是细腻。

词是文人心灵的家,词是文人心灵活动的主要活动场所

如果在家里总拿着大砍刀,就有不可想象地别扭。词就是词,把豪放当词的追求不对,文学史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

再者说,如同让女人扛三百斤米,豪放占比极少,词上,只有苏轼用诗的手法写词,词的手法与诗大相径庭。因而,同时代人也不太买他豪放的帐,不认同苏轼的词。

同时,词还要具有鲜活的生命。古代的哲学中万物有灵,写的物体无生命无情感感动谁呢?因为有生命才会感人,无句不是鲜活的生命。

词吃的是功力,现代诗靠情感,习惯了古典诗,习惯了词,常不习惯现代诗。

词是从绝与律来的,所以常说律诗写好词就入门一半。

《浣溪沙》

年代:宋 作者: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自在飞花,滚滚画屏,晓阴无赖,秦观的妙句连珠。

起题部分,一般写景开头,有由近到远的写法,然后逐步外推,或反之。

抒情性开头,一般开头感情要写出基调,情绪端倪要出来。

开头写自己情感,一定要情感浓烈。这是相反的两种顺序,写景是从外物出发,抒情的开头是从自我出发,与写景开始的各占一半。抒情后应立即粘转到外物上去。

抒情开头到承接部分一般交待原因,并要对感情作深入刻划,承接部分,是个过道,从起题的大门口,引人进入,也要引人入胜。

转题部分是词的主要变化活动场所,这一部分等于客厅,前通后达。

满庭芳·山抹微云

《满庭芳·山抹微云》

年代:宋 作者: 秦观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分析这首词分五个部分看。

1,起题的环境铺垫

起调稍有苍凉之感,起调中有画角声声,红是微云,后面有夕阳加强红色,远景起调,红,黄两色为背景,把词中主要人物及相关事件慨括进入。

一般开头起调时,情绪字眼要带入,要在山水中之间投入情感,前面说过,开始描写要,山非山,水非水,能快速抓住读者,引起共鸣,因而要用主观情绪强烈渲染。

2,承题中通感展开

承题强调全词主要事件内容的展开,停船,筵席展开到近景,下句进入承题,在前面聊过,一景即一生命,一情怀,动态描写事关成败,用抹加强了画面动感,由两个通感,完成了情绪塑造。

有些往事,让人难忘,如寒鸦点点,亦象流水一样绕在心头,常思难解。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接着又加强了一句。

这种手法好处是一气呵成,这种手法叫通感,无论在词还是现代诗中,极为重要的表达方法。

往事与烟霭纷纷,是一种相同的感受,共同的感受。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

讲聊天内容,用了一个通感手法。

本首在承题中讲了两部分,直接的物象罗列,承题结束,诗的背景与中间部分即告完成。

3、转题的扩充

何为转题,转就是转到别处写,有时写回忆,有时转写异地,下片进入到转题。这里是词的主要活动场所,还可以大醉一回,还可以大梦一场,可以去五百年后,叫料得,可去五百年前,叫曾记否,客厅中间的内容可以杂一点,最后部分是结题,议论结果,给出态度,得出看法。

这部分纪实性较强。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4,结题部分物象直呈

    最后合题词,人为求简炼,边走边回头一组,伤心在,城门外,挥手后,边走边看,直至不见高城,只见灯火,分别的哭泣,衣衫上的泪渍一组,词人两小组形象塑造出这种强烈情感,结论也最铿锵。

  一般而言,煞尾部分要山是山,水是水,那些山水中的情绪,让读者自己加入,最后的描写,作者常少来入主观看法因而回归至,山是山,水是水

合题部分因为有起承转三部分铺垫,感情一般最浓烈,合题往往是词的核心意涵。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5,整首情感脉络

    整首词中情绪变化极大,聊天部分,渔水部分,分别部分,这首词一波三折的变化,具备有这种变化能力,因而才是文学史上巨星,内容完整,结构完整,手法老道,不亚于一集电视剧。

读者在阅读,同时这个阅读过程也是创作过程,前面聊过,一首诗是诗人与读者共同协作完成的,留给读者二度加工,创作的空间。

虞美人·碧桃天上栽和露

年代:宋 作者: 秦观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开头先介绍碧桃,赋给她环境,地方,形态。对物的介绍与对人的介绍一样,生哪儿,长哪儿,多大岁数,喜欢什么,正在做什么,此时心情好不好,它漂亮在何处。

    随后通比完成了角色定义,是小生,是花旦,是朋友,是敌人,是爱人,这些角色全靠比。

心里想,这美女打扮这么漂亮,不知道爱的是谁。碧桃在最后一句,被比成美女。

浣溪沙

宋 ·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起调写景,略带情感一两字,古人处理情感,是立足于当时客观条件,及价值判断,词从诞生起就是抒小我之情的。

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两句是兴发。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创造出意识流。景情,景物的不断相互转化推进,更重要的是,这就是道家的,物我两忘,融成一体。先写景则要兴发情绪,与观念,先抒情就要去找外物对应。由外物引发自已情感,得出结论叫兴。

词不是诗,处处精微,如京剧每走一步都有身形步法,唱,念,看上面人如何走路说话。一步三回,层层推,由近及远,以一当十,双关非常重要。

小令短,字字要强,结构是一样的。

五,现代诗的诗歌形象塑造基础

当代现代诗,旨在表现人类心灵深处渴望,失望,压抑,不平,愤闷,不信任等,由于这些心理性的东西,无法用自然界现有的东西,相对应,因此,在选取物象时,对物象进行适度扭曲,变形,夸张,以适用于表达所需。虽然看上去不合理,但也没有办法,因为我们自已的心理本身是复杂的。这是由内心寻外物加以表达,由内而外,由内心而外化于物的结果。

另一方面,人类社会的发展,使得社会复杂性进一步提高,社会中的荒诞现象,不平等,不合理,秩序也更加紊乱。

这种社会现实,也引起了人类内心深处的,压抑,不平,困惑,失落。人类在极速变化的世界中,心灵更加孤单,更无家可归,充满疑虑,焦躁,慌乱。现代诗面对的正是这样的,社会现实,人类的心理现实。同时,大自然离人类越来越远,人类对自然界也愈来愈陌生。

现代诗在表达手法上,经过百年探索,相对成熟了许多

六,现代哲理诗的情感隐藏

有一类现代诗因为冀望于用事实说话,只作客观描写。因而很多现代诗变成只讲自然界的物象故事,以及人物的行为故事,而把情感故事加以隐藏。这种诗希望读者自己总结事物与人的行为故事背后的哲理,而把情感部分的描写篇幅降至最低。这一类诗主要是哲理诗。

这一类诗的好处是,显得冷静,浚朗,避免了诗人情感投射的外露,但实际上达到的情感效果更强烈。

比如:有些人活着但死了,有些人死了但活着。直接写事物与人的行为并非没有情感,只是把情感作了隐藏处理。

顾城诗集  阵 雨

好呵,阵雨猛浇,

把一切“污泥”冲掉,

只留下寸草不生的石块,

在烈日下尽情发烧。

不难看出这个污泥显然是指代伪虚的面具。

顾城诗集  两把铜壶

两把铜壶,

坐在明亮的火上,

一个吱吱乱叫,

一个默默不响。

乱叫的壶中,

水还半温不凉;

不响的壶中

却已沸波滚荡。

其中哲理是:真情实感常常是不用嘴巴讲的。

顾城诗集  回 想

冻红的西天,

飘过一线大雁;

微弱的雁鸣,

传进倾斜的鹅圈;

鹅群蜷缩在

温暖的翅下,

回想着那远去的春天。

1970年

很冷的天,大雁仍然翱翔,而鹅类只会蜷缩在圈中,等待的是挨宰的命运。

七,表现主义的情感渲泄

      在表现主义现代诗中,对情感的表达更为直接,当然这种表达也借助于物象加以表现,但与传统诗词相比,超现实主义诗歌,更尊重心理真实,而不是客观真实,对事物的表述不再遵守大自然的规律。如果自然物象不能真正表达内心,那么,就采取夸大或缩小现实,有时只取自然事物的都分属性,而非全部属性加以表达。不再照顾自然规律,对事物进行扭曲变形,以适应感情的表达。而非传统们,感情表达适应自然事物的客观规律。使诗从外观上看有些怪涎。

当然毕竟人是生活在自然世界上,适度变形扭曲当然可以,但过度的荒涎不经,使作品苦涩难懂。因此有必要适应均衡,读者的思维习惯。无人读懂的诗不能算好诗。

《结局或开始——献给遇罗克》

我,站在这里

代替另一个被杀害的人

为了每当太阳升起

让沉重的影子象道路

穿过整个国土

悲哀的雾

覆盖着补丁般错落的屋顶

在房子与房子之间

烟囱喷吐着灰烬般的人群

温暖从明亮的树梢吹散

逗留在贫困的烟头上

一只只疲倦的手中

升起低沉的乌云,

该首对英雄的身高加以夸大,描述其影子可以穿越中国。另一方面,杀人荧尸让人成灰,冒出烟囱,还温暖树枝这实际不大可能发生,这只是一种扭曲的表达方法。

八,感觉体验主义诗歌

用感觉体验手法,感觉不在局限于触觉,味觉,视觉,扩充至,幻觉,错觉,通感,梦境

纯感觉的表达方法,是集中精力描写各类感觉,让读者从感觉体验中来理解诗人的情感,而这类感觉也有别于传统诗词中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觉描写。不在意这种感觉是否会真实发生。而是旨在说出各种感觉,让读者理解这些感觉,并理解感觉背后想要表达的情感核心。通过感觉综合实现超感觉的理解,直击内心。

举例:

梦,没有开门

你问我,是几时闯进

这故乡的庭院的

多年不见

枯蒿已苍然

你怎么还是不老?

许多童趣

在别人新翻的泥土上

冒着热气

梦又关门了

下次相访

也许我会落着清泪

踏着霜,为你

提一壶月光

----樵野《偶遇》

新感觉的诗歌重在感觉,感觉又可分为直观感觉和内在感觉。一

例句二:

将手伸进黑暗里

弹一支古曲给风

远方有古塔的身影

漠茫的荒野------

泉声叮冬

这里的“黑暗”、“古曲”、“风”以及“古塔”等词语也明显不是其本意,它有着自己更深层的象征之意。

例句三,

这个季节亦随你忧伤

播种不来,雨水不来

我捧着龟裂的泥土

在期盼里渴求一点绿色

你微笑不语,田地在我的指间荒芜

----吴家旭《你的忧伤》

相关文章

  • 诗歌形象的塑造

    诗是真正的人的艺术,心理的艺术。学诗无非是发现自己,发现社会,发现世界而已,诗不遥远,就在自己的心中,就在我...

  • 古典愁情肆意出

    一、以鲜活的形象来画“愁” 诗歌中的形象是指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鲜活的形象对诗歌的主题具有很深的表现力。 ...

  • 形象塑造

    有去试想自己去塑造些人物。那我会怎么设计呢呢? 把自己心中不敢明说的委屈和愤怒放大化、极端化,鲜明化地表达出来? ...

  • 公文精彩小标题汇集(五)

    要努力塑造为民的形象 要努力塑造务实的形象 要努力塑造清廉的形象 联系群众要贴心 服务群众要全心 关心群众要真心 ...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黎晋镰)

    古典诗歌汉语特点韵律美诗歌与音乐是姊妹艺术,二者在塑造形象,反映现实方面,既有相接近的一面,又各有一定的特...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潘以恒)

    古典诗歌汉语特点韵律美诗歌与音乐是姊妹艺术,二者在塑造形象,反映现实方面,既有相接近的一面,又各有一定的特...

  • 女人要塑造自己良好外在的形象

    女人要塑造自己良好外在的形象女人要塑造自己良好外在的形象。形容女人,艺术品贵在形象的精美独特,所。以,足可见形象...

  • 形象塑造的记忆

    形象塑造的记忆 好多次不改时节的日子 是那个时代气候 请留意下冲破黑暗的黎明前 别让思想束之高阁 墨短语长 无产阶级的歌

  • 四、《李娃传》的人物形象与主题(上)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叙述。我们先来看人物形象的塑造,《李娃传》塑造了几个很成功的人物形象。...

  • 小渔村绝研一期新编讲义第十九讲

    本讲内容: 鉴赏诗歌的形象 古诗词中的经典意象 绝句五十六法之13-16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所谓“形象”就是诗歌...

网友评论

  • 8bb4c4d90348:好長一篇論文,精僻,獨到,平林,真是一個天才!
  • 傲骨谦颜:讲解滴非常详细,读者一目了然。平林你太棒啦!

本文标题:诗歌形象的塑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sxs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