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单靠一次旅游就能改变孩子厌学,那“旅游班”和跳绳班一样,早就火了。
14岁少年因学习状态不佳,父亲放下事业,说服家人,陪伴孩子游走中国,真实体验生活。
近日,丹东市民徐先生驾驶一辆拖挂式房车,带着14岁的儿子进行着万里征程,把整个中国当成“课堂”,踏上寻找快乐学习的旅途。
此次出行,全程4000多公里。希望这次带孩子出来,真正从思想上改变他对学习的看法,在游历过大半个中国之后,重新思考一下人生的价值。
每个人的观念和态度,都是日积月累形成的,想一次性的改变,就像有些人的脾气一样来的快去的(恢复原状)也快。
即使这个孩子周游全国后不厌学了,状态更像我们有时候看了一篇励志电影或文章的感觉,鸡血过后仍旧是麻木和安于现状。
任何学生厌学只是结果,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却各有不同。
有的是有兴趣学但学不会(方法问题),有的是因为和老师有隔阂或不愉快的经历(有兴趣学也学得会,但就是不学),还有的是完全没有兴趣。
不针对具体原因就只想着改变结果,这只能是盲人摸象。摸对了,那是瞎猫碰上死耗子;摸不对,那是情理之中。
但这给了父母好的说辞,美其曰:为人父母已经尽力,汝之造化自行做主。
很多有钱的父母就有种倾向:觉得钱花的越多,就是在负责和尽力。
因此,往往是只管给予,不管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有时候还经常拿那个经典的理由说服自己:别人家的孩子也是这样。
如果最后孩子没达到预期,反过来还要怪孩子的不是:我为你花了那么多钱,报了那么多培训班,怎么又是倒数第一,真让我们失望。
其实,父母更应该失望的是,当自己只知道用钱“砸”孩子的时候,孩子就已经对父母失望了。
教育孩子从来没有什么单一的方法,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好的教育专家,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适合这个孩子的并不一定适合另一个,甚至适合双胞胎哥哥的,也不一定对弟弟管用。
尽管孩子身上存在一般性的普遍性的问题,但实践中也要根据个体差异性,并且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合理,找到问题关键所在,才能对症下药。
带着孩子旅游没有什么诟病的,但是如果真的指望周游全国以后,孩子就不厌学了,这跟期望孩子逛了一次清华北大就能上清华北大一样,有些天真可爱,头脑简单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