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校要站在教育规律和生命成长的底层逻辑上,尽可能确立有使命、有担当、有挑战的办学目标;
2.对关乎学校每个人的办学目标,要尽可能在全体师生中达成绝对多数的共识;
3.对一切达成共识的教育价值和行动纲领,要不打折扣地全员坚守和持续迭代;
4.能用结构解决的问题,就不用开会。这意味着学校的组织结构、关键岗位和管理生态,一定是经过系统重构,服务于办学根本目标,并鼓励问题自然生长、推动问题自动解决的;
5.能用标准解决的问题,就不用领导。这意味着学校在每一个关键领域的关键项目、关键结果,都有清晰的“标准 量规”——所以十一学校的老师们又称,这里是一所有标准无答案的学校;
6.成就关系以成就教育。十一学校的干群、师生、师师、家校、校社关系,堪称学校教育的典范,这得益于学校办学准则中的一条: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先有关系,再有教育,先有心情,再有事情。
7.成就教师以成就学生。学校管理者和学校机制,要尽可能帮助教师有薪酬福利的获得感、关心关爱的幸福感、专业荣誉的价值感;
8.让一切办学行动都围绕一个关键目标:一线教育教学。这意味着学校里离一线教育教学最近的人,就是被支持、服务最多的人;
9.让办学关键目标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专业研究课题。所以不断研究问题的教师,才能不断地成就自己、成就教育;
10.让教师的个人经验和研究成果变成组织的共享资源。这意味着学校有了一个教育资源的内生系统,和教师专业价值感的内生系统;
11.让对“人性尺度”的把握成为学校本能。无论整体变革的推进节奏,还是课程与教学的研究落地,归根结底是立足于对学生和教师的理解;
12.让学校整体管理有一以贯之的逻辑——每个岗位都要寻找自己的“客户”;
13.让一线教育教学有一以贯之的逻辑——坚持在“成事中成人”。这意味着面向学生的课程设计、学习方式几乎都是在真实事件、真实任务中推进,并帮助学生达成真实解决问题的成果;
14.对学校的转型变革,领导者要有刻进骨子里的清醒:“造钟,而不是报时”。这意味着改革需要“撬动油门”,研究需要看得见本质,成长需要在发展中坚守;
15.对学校的更高追求,领导者要有驾驭规律的智慧:“保存核心,刺激进步”。这意味着成熟的实践和基因,需要小心翼翼的守护,并以此不断滋养新的更大胆的探索——比如我们在十一学校近三十所盟校所看到的“同一个基因,全新的蓝图”。
网友评论